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活动 >> 正文
你真的看得懂吗?尤纳·弗莱德曼建筑展开幕(图)

日期:2015-05-19 13:41:00  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次数:1    

【导读】有没有想过,自己画的一张画、穿过的一双鞋、拍摄的一张胸片、作废的手机也有资格在艺术博物馆里展出?贯彻乌托邦建筑设计师尤纳·弗莱德曼的建筑理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昨天启动的“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建筑展”上“拆掉”美术馆与公众的无形门槛。

图:尤纳·弗莱德曼建筑展开幕 新民晚报新民网 萧君玮 摄

有没有想过,自己画的一张画、穿过的一双鞋、拍摄的一张胸片、作废的手机也有资格在艺术博物馆里展出?贯彻乌托邦建筑设计师尤纳·弗莱德曼的建筑理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昨天启动的“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建筑展”上“拆掉”美术馆与公众的无形门槛,在空想建筑师的所构想的“街头博物馆”里,普通人可用艺术作品“自说自话”。

各式展品让人“大开脑洞”

尤纳·弗莱德曼的名字,听说过的人未必很多,但依据他的建筑理论,昨天起送出的“福利”可是相当夺人眼球—在昨天展览的开幕式,耳目一新的街头博物馆启动,半淞园街道的居民代表、和若干文化艺术工作者作为首批参展艺术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柜里把“意义非凡的物件”展示出来。而一周以后,这些展柜有望腾笼换鸟,展出其他人的五花八门的收藏和创作。

建筑师马岩松带来作品“超级明星:移动中国城”,希望这个模型将来可以成为像尤纳想像的一个大城市一样,是几千人可以生活在里面移动的城市;首届PSAEnter项目摄影师陈晓峰先生带来了自己的手机艺术品,这个拆掉了屏幕的手机对当代人来说如同是一个刑具。同时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呼应尤纳“即兴”的建筑理念;舞蹈家黄豆豆的展品是舞蹈创作手记《周朝六舞图》;艺术评论人林明杰献上画作《红鱼》,;退休大爷蓝维甸带来了40年前结婚时采购的糖罐一对,示意婚姻如蜜……在首批街头博物馆的参展作品中,还包括青年艺术家陈天灼、服装设计师张达、漫画家欧阳应霁的收藏和创作,以及来自对社会公开招募的投稿作品。

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人要问,为什么只有这位建筑师愿意慷慨地敞开怀抱,让普通人的收藏与他的创作平起平坐?那些登山鞋和糖罐,为什么不能和同在展出的设计师伦佐·皮亚诺个展放在一起呢?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走入这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展厅,观众已经可以感知一二。本次展览策展人由当代馆馆长龚彦担任,她解释,伦佐·皮亚诺个展是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次展览主角尤纳,却是一位关于乌托邦、关于畅想,对社会既定体制提出挑战的杰出建筑师,他提出了建筑的两个关键词“即兴”和“移动”。按照传统观点,建筑就是盖楼,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要扎实周全,细密思量,最最要不得,才是“即兴”“移动”之类的不靠谱。

本次展览就是一个即兴的现场。上海工作团队将在尤纳的指导下,就地取材地完成“空中城市”、“街头博物馆”、“简单科技博物馆”、“狂草”等建筑结构。展览执行一种非常规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尤纳不画细节的图纸,只给出基本的技术建议,深化图纸的任务由在上海的团队完成,即兴的建筑实验“发电厂”发酵深化。所有作品都是在上海就地取材的选择,它们是低价到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塑料袋、彩色呼拉圈、水管、纸盒等,通过策展团队的演绎,以结构的方式出现在展览现场,阐释尤纳即兴建筑的理念。而尤纳的天真稚拙的简笔画和有关建筑设计的语录,贴在了展厅的墙壁上。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块面。一块是通过手稿、模型、动画梳理“移动建筑”理论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另一块是探讨即兴在建筑中的可能性。

生不逢时抱憾未能来上海

尤纳视即兴为自然法则,他对此的尝试开始于1970年蓬皮杜中心立面设计竞标。他投交了耸人听闻的方案,即一个美术馆可以没有立面或者说无穷立面,希望美术馆能够为不同展览改变形状,建筑的外观也随之变化。这在当时近乎疯狂,尤纳的方案少有知音。

尤纳那么早提出了移动建筑的概念,他认为,移动建筑不是一个消极的、游牧式的建筑,而是主动的,一个建筑能够适应人的本能。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移动建筑”理论时,就质疑柯布西耶“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在我设计的房屋里生活”的论调,反其道而行,提出“建筑师必须向住户学习,使用者决定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主张。尤纳否定了建筑师的特权。在尤纳的世界里,建筑师是技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是问题的解决者,有时,也是问题的表演者。

“移动建筑”理论对之后的新陈代谢派、建筑电讯、蓝天组等实验性建筑团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近70年的建筑生涯里,尤纳实现的建筑却屈指可数(一个在印度的简单技术博物馆和一个在法国的中学)。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与主流建筑圈疏离,这种刻意为之的距离伴随着必然的孤立,迫使他本能地启动生存法则—去发明,去创造。

未实现实体建筑作品的遗憾也为他抹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这位二战后乌托邦建筑师之代表,曾两度造访上海,2002年时参加上海双年展他拿了一些纸板箱、麻绳制作一件作品,掌声寥寥,灰头土脸地默默离开;2007年在上海外滩18号举办个展,他的理论被评为“鸡同鸭讲”;本次个展本欲再访中国,无奈摔断了腿,九旬高龄行动不便,只好通过视频,再来看看中国观众里有没有多出几个知音?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