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恒主题演讲
————id+c“聚焦中国设计”高峰论坛
日期:2013-07-11 16:20:29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194
主持人:我这里有几本黄书恒先生亲笔签名的图书。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场提问,提问的话将由黄老师送出他的作品和有声书,不知道哪位有兴趣何以举手示意。
提问:我是一名灯光设计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刚刚看了您的一些案例,感觉非常精彩。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些案例在你刚刚开始创意的时候,你是如何说服业主采纳你的创意的,有一些什么样的技巧呢?谢谢。
黄书恒:老实说我们在做之前这个案子的时候,还蛮幸运的,也就是我们跟大部分的业主的沟通都是以实用的机能为主。一旦满足了业主的这些基本的实物上的要求之后,通常他不太管我们的,另外一个整个预算要帮他控制住,在整个预算跟使用上如果可以达成的话,这些美学的部分,对于我们来讲还是蛮自由的蛮信任的,所以我们可以在里面偷偷的加入一些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提问:黄老师您好,我是一位老师,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遇到一些问题,就是在福岛学生做一些作业的时候,应该是注重他们技术方面的体现呢?还是他们理念的一些表达,我是觉得有时候这两个衔接不是那么的容易。谢谢。
黄书恒:我觉得您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实际上我在正式开业以前,大概前四年,其实我本身对教学也蛮热忱的,在一开始创业的前四年,我一直维持着同时在学校教书,另外一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面工作、接案,所以我觉得教育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你把一些好的一些先进的思想跟理论带给学生,但是同时也令他们不跟社会脱节,也就是让他们出去以后很容易能找到工作,能够跟企业做一些连接。我自己的想法是这样子的,我认为要看整个学习的时间有多长。如果纯粹只是大学四年或者是五年来当做一个阶段的话。那我觉得应该前三年,前面的阶段应该要注重基本的训练养成,也就是基本的蹲马步要做好,要试着利用基本的工具阐述你的想法。但是后面一两年两三年里面,就要训练自己独立自主的思考跟一些创意为主。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当初事实上我也不懂,我误打误撞的,我自己本身求学的历程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模式。因为在大学我念的是台湾的成功大学,这个是一所在台湾南部的大学,它虽然在整个台湾,它是当年的建筑系的第一志愿,但是因为在南部的关系,它资讯比较封闭。所以这个学校比较重视基础的养成教育。但是在创意部分的开发、启蒙却不是特别的强。但是它为我打了蛮不错的基础,比如建筑史、结构、物理环境等等这些比较基础上,给了我不错的养成。之后有一个机缘,我到英国去留学。其实那时候对英国也不是很了解,就是通过一些朋友口口相传,身边非常多的朋友到美国留学,我就想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当时我喜欢的伦敦歌舞剧跟一些留学的音乐还有一些导演,居然都是从英国出来的。所以我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非常强大的好奇心。去了之后,产生一个文化上不适应的状况,所以也闹了很多的糗事,这个都收录在我有声书里面了。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我逐渐了解了英国人怎么看待事情怎么了解事情的。我实际上是不习惯的。因为一开始去英国上课,我们认为在国内,大概也受了四五年的基础教育,做的东西应该也不会太差,想不到到英国之后,在课堂上跟老师讨论,他就说你把东西拿走,他们看都不想看。他是希望把你原来所学的都忘掉,这样你才可以重新发现你自己的潜力,学习新的东西。这一段时间其实也历经了大半年。其实也算是一个蛮痛苦的过程。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的转变。
因为英国文化的特质,它不像一般中国人的学校,老师基本上不会干预你的,你不爱念,你可以不来上课,你不出现都没有关系。但是你的期末考得考过,那就承认你了。所以它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它所有的课也没有任何一堂真正必修的,更不要讲它会点名了。所以你所有的学习你必须要自己找材料,自己要到工作室里面找一些材料、做实验,所以在那一段时间里面,我经历了一个先苦后甘的过程,慢慢培养出个人的一个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