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在公园里建城市(组图)

日期:2011-06-09 11:08:30  来源:青岛日报        点击次数:1384    

在公园里建城市 

优美舒适的环境,蓬勃向上的气息,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印记。今年,胶南积极实施全域化公园战略,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市”,突出抓好绿道建设、城乡造林、河道综合治理、景观水系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绿化景观,构筑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九河绕城,这一丰富的河道资源如今也成为困扰城市环境的“顽疾”。胶南确定,两年内将把9条河道全部整治完毕,建成水、岸、桥、绿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城市魅力的核心景观带。

随着风河、豆金河景观设计方案的正式敲定,胶南治河拉开了序幕。根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胶南市将投入5.7亿元治理风河和豆金河,并在风河入海口打造拥有上千个泊位的游艇码头和全新的城市湿地公园。而大卢河、相公河、峄山河等3条河的治理及景观工程投资也将达2.78亿。

在启动对城区5条主要河道治理的同时,考虑到一些河道在枯水期经常出现断流现象,胶南市还投资3200万元启动了一座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中水处理厂的建设。在枯水期,这座处理标准超过一级A的中水处理厂将为豆金河、相公河、峄山河注入景观用水。风河与大卢河则在海水涨潮时引入海水,形成四季有水的景观。由此,胶南市在5条河道治理及景观工程打造上的投入达到9.1亿元。

将河道整治、环境整治与景观营造结合起来,胶南治河坚持高标准,突出综合效益。在风河入海口处修建一处拥有上千泊位的游艇码头,填补了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的一项功能空白,而把风河入海口处1100亩的湿地打造成湿地公园,则在滨海公路旁增添一处在全青岛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这一方案在设计上借鉴了伦敦泰晤士河治理及多伦多HTO滨水乐园的理念,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强调有序开发,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活动空间。

绿,始终是胶南这座城市最骄人的颜色。早在2004年,胶南就“人均一亩林”,使江北城市难望项背,如今全市林地面积已达105万亩。在今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胶南更是创新方法,将环境整治和城乡绿化紧密融合,同步推进,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园艺植绿、全市增绿、全民护绿,形成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立体景观。

立足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定位,胶南在滨海公路、上海路、泰薛路和西外环路打造起四条生态景观大道;在所有国道、省道及农村干道,则全面实施屏障式绿化,形成绿色生态长廊;对于城区主干道,则突出实施景观绿化,以高大乔木、雪松、水杉为主,搭配灌木,做到“一路一格调、一段一景观”,形成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景观大道;其他城区道路、公园、河道、住宅小区等同步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全部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而在广大农村,通道可视范围和观光特色农业区域的500个村庄也全部在实施高水平绿化,镇镇有景观街道、村村有护村林。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6亿余元。

健全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制度

城乡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活动伊始,胶南市开始就注重处理好“建”和“管”的关系,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制度。

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青岛绿茵环保有限公司,一种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垃圾处理新方式已开启国内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时代。在原有污水处理厂扩建的基础上,今年胶南还将启动灵山卫污水处理厂和8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3年,胶南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镇区污水处理率达到32%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到4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建泊里、王台、六汪三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厂,实现镇驻地全部生活垃圾和农村7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给百姓创造更加舒心的环境,是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为此,胶南建立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专门班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并将整治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日常考核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每年考核5次,其中3次为定性观摩,各镇、街道分管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群众代表组成3个现场检查小组,现场评比打分;并建立加分、倒扣分制度和市级领导现场督察制度。考核结果与评优树先、以奖代补挂钩,优秀的不仅授予荣誉称号,还给予物质奖励和加分,而倒数的却要上媒体做表态发言。

全民参与是打好环境综合整治这场硬仗的根本。报纸、电视开辟曝光台,城建局设立举报电话,发动广大中小学生为环境建设“找碴”,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市民、群众全部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共同建设、共同监督、共同管理。 (责任编辑:哈呐)

 


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