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2013年“圆桌会议”——空间眷恋指数(组图)
——“金堂奖”2013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

日期:2013-12-16 12:48:46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6728    

谢海涛:非常地精彩,现在是廖辉兄了。

廖辉:刚才飞杰兄的话题非常好,我也是深有感触。我觉得现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阶段。刚才你谈到W或者是月儿农庄的一个体检。我觉得他们的体验都有共同的特征,只是说月儿农庄它更倾向于人本性的回归,包括说更倾向于一些平和的体验。这都是现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我觉得这是大部分的商人心里面向往的,而且这是社会主流的趋势。这个主流趋势我觉得是慢慢地,我们设计师可以直接感受,而且在接下来的设计,包括客户体验的引导上。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再去引导一些奢华的、不必要的。我觉得更应该去引导一些内心回归的,包括我们中国传统很优质的文化,包括我们很优质的一些传统。这些都是我们设计师身上应有的责任,这是我的一些了解。

谢海涛:廖辉因为我看过他的作品,他的确不是只说,而是以80后这样一个年龄,确确实实在这么做。包括他这次“金堂奖”上有几个作品,呈现的也是这么一个状态,在休闲空间甚至娱乐空间里面,把它做得非常静。往回做,体现的那种质朴感还是跟人印象挺深的。所以你这个话题问得特别好。

陈飞杰:非常好,非常了不起。我觉得我们在座可能也会分开这样的两派。一派是往心跳这个方向做,一派是往心静这个方向做。我们身为9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一直做到现在我们觉得在中国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其实绝大部分,或者可能90%的项目都是往心跳或者是让他眼前一亮。但是这眼前一亮之后,后面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我想说的是,“空间眷恋指数”其实它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刚才为什么说不推荐大家对着自己的作品去讲。因为大家可能讲的话题最终目的不一样,所以还是传下去,可以探讨一下 “空间眷恋指数”也可以拿出一些大家熟悉的在市场上的作品。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星巴克。大家都知道星巴克并不是说有多豪华,也不是说它的装修要投入多少钱?但其实它是模式的成功。为什么大家喜欢坐在星巴克,而不喜欢坐在其他的咖啡厅呢?我想抛出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谢海涛:就是那种不高的造价,但是为什么能把大家摁在那里呢?其实它的密度很大,它还真不是说给你创造特别好的环境。可是人好像非常地奇怪的,甚至谈一些商务的事有时候也进去。它这个气场,它内在的眷恋的气度到底从何而来呢?

陈飞杰:而且很多人可能会把星巴克当成是自己经常约朋友的一个场合。

谢海涛:而且约得非常地恰当,也不觉得自己丢面子,也不觉得怎么样?约的人和被约的人的认可度,都挺合适的。如果我约你到麦当劳,这肯定就不合适了。这非常地巧妙,你提出的这个话题我觉得非常地精彩,我想提一个就是同样去探讨“空间眷恋指数”。我以前经常提一个问题,如果是住的空间。迄今为止“空间眷恋指数”最高是属于居住类空间,到底是什么类型,什么形态?经常我会搞这么一个包袱。其实回答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个人的答案是园林。

因为我估计从非洲逮一个人过去,把他扔在里面,就是你打他,他也不会走。因为他也非常地喜欢。它把人和自然的那种契合的关系刻画地淋漓尽致。本人是喜新厌旧,但是它能把他挖掘出喜新恋旧。四时景不同,四季景不同,移步景不同,而且心境不同景也就不同。情景交融,把人和环境彼此的交融,非常细微的变化融合在一起,非常地精彩。但是应该说这个还是挺浪费的空间形式。所以会过来再说星巴克,不大的空间,不大的投入,一点都不浪费。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应该说星巴克这种解决问题反而更值得让人去思考。而且跟当下社会的契合非常密切,我只是从飞杰提出的话题,再来辅佐一个例子。大家一起应对一下。

陈颖:我说一下今天的经验吧,我来琶洲大概是第三次了。每一个给我的感觉是室空气比较糟糕,注意到室外发现一下雨的话会有很大的麻烦。以前我看到琶洲馆的建筑是棒的,有很漂亮政府推广动画,非常地美。但是按我的经验的是,如果作为一个参观者的体验来说的话。它从展览馆的门口到它的公交的交接点之间的体验,还有包括展场到它的休息和聚餐的路线来说是非常地糟糕。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说,我们真的是在做室内的设计吗?各位可以想一下,我们真的一定是要在室内里面来去完成我们的一个设计师的一个责任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把我们的眼光放大整个社会,整个系统去看待,我们在做的一些事情。  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在为谁而做设计?

所以系统里面已经有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它往往都有一个弊病。走到悬崖边上了,没有察觉的话整量列车都会掉下去。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这辆列车上的乘客。刚才也提到了如果真的是要更高、更强、更大、更好,更舒适,往往我们就可能我们自己毁灭了自己。我讲的可能有一点过分,不好意思。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话语权现在越来越小。甚至说有一些设计师他也是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包括现在每年几十万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听说现在有60%—70%在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做其他的事情。

我们这个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设计师找不到他的用武之地,结果政客在这个场上却控制了一切的行为。我们设计师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令这个社会不一样。起码我们可以接受一些事实,但是对于我们下一代的人来说,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愿意不愿意接受创造的这样一个世界?我们要给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我们真的还是在室内去做设计是吗?我们可不可以腾出眼光看,我们如何让我们的世界真的是更美好?谢谢。

谢海涛:谢谢,因为我也比较了解陈颖兄,他在做设计的过程当中,他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非常地大。所以我们也是看到他在作品里面呈现的那种状态,真的是不一样的。飞杰,你来说两句话。

陈飞杰:我接陈颖的话题继续往下讲,其实设计是可以允许大家有批评的状态,设计可以允许在座的每一位包括设计师,包括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只要大家觉得不好,其实可以拿出来批评,可以拿出来探讨。当然我也非常地赞同陈颖前面讲的,就是到琶洲,到我们的展览馆第一个感受就是大家呼吸的不是新鲜空气,大家呼吸的是一种印刷品,或者是喷绘打印的一些药水的味道。这个是我在国内去任何一个展会第一个感受,就是进去的时候不要深呼吸。就是你要慢慢地闭住呼吸,我不知道什么开始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改变?为什么我们去到意大利米兰,去到美国高典我们去看展览。他们密度也很大,为什么他们的展会里面闻不到这些化学药水和喷墨打印的这些气味呢?我相信这个是行业内和政府的监管,监督到位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公民责任。就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良知,最基本的良心。

提到这个话题,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去做这个事情,或者说一个人去批评这个事情,是无法改变。但如果把我们同行加起来,或者说在座的绝大部分同仁们都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然后我们同时一起从现在开始,都尽可能把身边能够做得到的,能够做得好,能够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可持续发展。而且不是说一年、两年又要拆,两、三年之后又要改。当然刚刚提到的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都发生过,包括美国。

大家也都知道,美国现在站出来说我们中国的环保怎么不好。但其实回看50年前美国在汽车工业时代的时候,它的污染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所以回到我们刚才提到设计这个行业,如果大家去讲“空间眷恋指数”的时候,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放在第一位可能是讲我们如何先解决了甲方的要求,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把自己的责任和自己良知要做的事情融入进去。谢谢!

谢海涛:说得非常好,其实这个也是今天下午要跟大家交流的意见。就是“空间眷恋指数”其实本质上,我们特别希望借助大家群体的力量,把我们对一个作品的评价标准建立起来。因为我们现在跟甲方沟通,往往就变得好像很被动。大家没有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标准下去谈,比如我们可能跟甲方说一些风格等等,好像甲方也没有觉得跟他有特别直接的关联。但是如果回到“空间眷恋指数”这一点上,一定是触碰他的。因为这是用户最本质的东西,但我们的标准、体系就像是线段的两端。就是我们去挖掘用户体验,它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语境和标准牢牢树立起来,这样产业的发展健康的出发点会变得很扎实。在和甲方各方面的沟通上,大家变得更有逻辑,这是一个公认的,也是有利于你的。当然我们也是按照这个做,目前这种产业沟通的状态标准一直出不来,这个是麻烦事。当然今天我们目前还只能提出一个初步的方向性的“空间眷恋指数”,这个方向我们肯定要把它落地。比如说像刚才飞杰提的星巴克这个案例就非常地精彩的,这个案例如果用“空间眷恋指数”这一把尺子去量,就能量出来很多的数字化的东西和结果。比如它的投资造价是多少?然后投资造价背后还有一个工期的问题,就是它所含的劳动时间成本是多少?然后再往下算,可能就能算出去他每一个客人在这里有平均的驻留时间到底是怎么一个量值。它的同类空间,都是这个属性的空间平均值是多少?他现在创造的比它到底高多少?原因如何,诸如此类。如果顺着这个一层一层往下去剥,把它剥透之后的话。有很多共有性的一些规律,可以去复制,去放大很健康的发展方向和设计手法,都挖掘出来。这个可能是我们今天下午在这儿一起去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王开方:我补充一下他刚才的一个讲法,就是要注重甲方的一些需求,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应该是甲方的甲方,因为我们设计的东西有可能甲方还有甲方。特别是商业,甲方老板可能是开商业的,但是实际上真正他的甲方是客户,是来购物的客户。所以我们的设计的思路,就是说针对设计的诉求点实际上是客户,就是说甲方的甲方。我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也可能是做住宅,他可能就是甲方。那么做商业和酒店之类,可能都是有甲方的甲方,因为他还有甲方。

谢海涛:就是投资的不并等于是最终端的那个用户体验,终端用户体验是根本性的东西。

王开方:我提这个观点,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就是过去很多的设计师是为自己设计,真的有很多的设计师是在为我设计,没有为甲方设计。他考虑的是自己的作品,就是玩。所以有很多在外面得奖的作品,有很多都是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家。但是现在提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我们做设计,不光是为自己设计,其实你也应该是为甲方设计,为甲方的甲方设计。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对象是谁?这个非常地重要。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地要知道设计不是做艺术,设计是一个服务。我也是想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来供大家探讨。

谢海涛:谢谢,讲得非常地好。大家都来加入。

贺钱威:我很认同前几位嘉宾讲的,我觉得很对。一个是我们作为设计者支撑的一个设计,支撑了一个职业道德,包括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个是最起码的。我也是从开公司到现在一直在坚持一点,就是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先把自己做好,再去影响你周边的人,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地重点。无论你是设计师也好,无论你身处设计之外,是社会的一个人好。只要把点点滴滴的事情做好,我相信你周边的人一定会有变化。因为社会浮躁,你自己不要浮躁。你要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不要该做的事不要去做,我觉得就是这样的。

谢海涛:我知道钱威喜欢做一些特别安静的作品。就是刚才飞杰说分成两派,他一定是安静派的,他的性格也是这样的。但是有的时候他挺难受的,就是比如说住宅这一类的产品。上次我们在日本的时候,我们就聊了一下。就是说比如说甲方他想这种产品,很难找到这种甲方。所以这种坚持有的时候也挺纠结的。

贺钱威:肯定有的。

谢海涛:没有关系,我觉得这个一个大势所趋,确实就是是人总是在一个特别被刺激的,躁动的状态。本质上它对健康就没有什么好处,谁一天到晚那么High,那么兴奋啊?那肯定不是一个特别常态的身体状态,这个还是人所共有的一个体验。并不是我们非的强加给你,一定要安静下来,生命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可能怎么去把握这方面跟业主、跟投资商一种沟通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用“空间眷恋指数”这套体系,说出来对你的投资回报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我们挖掘到人性最本质的一些东西,而且所有的思考、设计这方面的体系最后支撑住这个数据结果。作为商人来说,就是回报,就是回报你自己的投资,回报社会,回报用户的一个优美体验,没有什么坏处。其实探讨“空间眷恋指数”,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慢慢往这个方向上去使劲,一起去添这个砖,做着、做着最后会变得我们跟业主的沟通成本会降低,因为他们会认可,就会变成一种共识性的反应。在座的各位,我提一个问题。就是你和业主在沟通领域的设计构想过程当中,觉得特别地顺畅,特别有把握把他拿下来的,有这种状态的,大家有多少位?反过来可能要费很多周折和口舌和沟通又有多少位?

陈海:我觉得跟主业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一个长久的磨合过程,就像我们这次做的房产工业户型的时候,我觉得跟业主的沟通已经磨合了几乎有十年左右。他的第一个作品,他的第一个店是我来帮他设计的,大概应该在十年前,然后他开了第家店,然后又开了第三个店。这个作品实际上是我在第三个店之后二次的一个整体的翻新,包括三层加建的设计。所以说我觉得跟业主之间的沟通一定是一个长期,或者说是一个心心相印的过程。就是好像你把他当做你的一个亲人,有的时候业主很晚的时候给打电话,已经是深夜了。他想到一个他觉得在这个空间里面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然后你就深夜要跟他沟通,把这个想法和他一起去努力完成。

我觉得跟业主之间既是朋友,又是我的老师,而且又是要就像引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我们毕竟是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人,就是你要去引导他,导入一个正确的方向,我觉得是这样。

而且我还有一个就是对刚才几位老师对“空间眷恋指数”的看法,我们现在都说以人为本,我们都是以人为本在做设计。我觉得这个话题本身,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不自然的话题。为什么呢?就是我觉得以人为本可能是从西方过来的一个感受,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完全根据人的行为或者根据人的欲望去做一些事情的话,这个事情本身就有问题。我觉得应该以自然规律为本,就是我有的时候我会问材料,我问石头它愿不愿意成为这个样本?我问木头,它愿不愿意成为这个这样?如果你违反它自然规律去做成这个样子,它肯定不是自然的而且它也会变形,或者它可能会很愤怒。它一愤怒了,它就会产生一些气体,它可能就会发泄,它会报仇。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谢谢大家。

谢海涛:陈海兄说的非常好,你真的不是进故事。很简单你的材料要反过来去用的话,它可能绷断,它可能直接就伤害你,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它本身就不支持你的,所以你讲得非常地有道理。

赵文彬:其实我是做住宅空间和商业空间之间的一个设计师,我目前看了很多的作品,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对不对?觉得大家做得都稍微显得有一点过了一些,就是我个人希望还是略微可以回归一点。就是我们国内的一些设计师来说,大家都在追求设计感。其实有的时候空间一定要用很浮夸的,很夸张的材料把这个空间塑造出来。但是我们现在做住宅空间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它豪宅来做,统一的手法都是豪宅做。做商业空间也是这样,他一定会把大家做得很兴奋,很浮躁起来。当然这个跟整体的社会大环境是相关的,但是我个人希望稍微往回拉一点。用一些更平和的设计手法,用一些更简单的设计语汇把这个空间塑造出来。我觉得年纪越大,就越有这种感觉。就是说其实设计,有的时候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我就感觉有很多的材料是多余的。其实最根本的材料就是那么多,大家只要把它用得很好,把这个空间用的朴素,其实空间塑造出的感觉,那种气质同样也是能打动别人。但是现在目前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好,设计界的风气都会把这种空间做的非常地夸张。比如我们的获奖作品里面,可能大大部分都是一些特别博人眼球的设计,非常地夸张。因为没有这种设计感觉,就没有办法去获奖。

我们刚才讲到星巴克的问题,其实星巴克这种空间它是围绕咖啡去做文章的。它其实并不说一定要把空间塑造得多么地华丽,而且他卖得是咖啡。而围绕着产生着一种特定的环境,这也是大家去星巴克的原因。包括大家到成都去,到宽窄巷子里面。它的星巴克它可能就是围绕东方的这种情调去做的,它就不是西方的咖啡式的感觉。到了那里面如果没有闻到咖啡的香味,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茶馆,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东方的茶馆感觉。所以我个人觉得设计目前来说,风气显然略微呼噪了一些。我个人希望往回拉一点,让灵魂能够赶上来,让空间展现得更好一些。

 


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共4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