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2010中国室内设计周: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

日期:2010-12-15 17:23:3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676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先生,多年来从事室内的建筑,演讲题目《体验的时空—2010上海世博谈环境设计的时间主导》。

郑曙旸:刚才听了矶崎新先生精彩的讲座,我也非常赞同王先生关于矶崎新先生讲座的总结。

清华美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教授

矶崎新先生最后PPT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也试图进行回答,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给我们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绝大多数的问题是社会层面的。

在当今的世界上,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专业设计思考的范围,当今世界上,所有从事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人都在思考,这也是当今设计师无可回避的责任,今天的题目是体验的时空,我提出的主题是,从本次世博会谈谈环境设计的时间主导性。

刚才听了矶崎新先生的演讲,所谓的一切都是空间的形态讲起的,因此延伸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整个人类建造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都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建造这一切为了什么,最后还是为了人。如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今天的城市是否可以我们提供美好的生活,因为人真实的 生活是在真实的时空体验中实现的。

我从三个方面讲今天的概念。

第一,环境体验的时空定位。

第二,世博的典型案例。

第三,环境体验的时间概念。

本次世博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因此我们看到矶崎新先生用问号结束,我同样从一个故事开始,我看完世博的当天是比较晚了,我当天晚上乘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马上问你看了世博吗,我说看完了,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不错,他马上发出感叹,你是我第一个听到赞叹的人,以前拉过的客人都说是抱怨,后来我组织 了学生去看世博,学生回来又给我带回来第二条信息。当天也是乘坐出租,司机说了这样的话,不看终身遗憾,看了遗憾终生,其中的含义是有多种解释,我要说的是,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费了那么大的劲得出的结论“创新等于持续”,这是温家宝总理的话。

我很高兴可以出席今天的大会,前面做了很多的铺垫,我就不用重复了。世博创造了世界纪录,达到7000万人参观,创新是否可以持续,到底有多少中国人 理解,多少设计师理解,多少决策者可以理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启示到底是什么,世博会创造了纪录,就如同人潮汹涌的状态。同时提出第二个 状态,绿色家园的美景还可以持续多久,这张照片展示的是瑞士馆的图景,并没有吸引大家更多的青睐,尤其是最后的金奖中并没有瑞士馆。

西班牙馆,等一下会听到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精彩的演讲和解释,西班牙馆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创造了极致,沙特阿拉伯馆创造了排10个小时才能进去的纪录,但是无法跟西班牙馆相比,这种视觉盛宴是否可以在中国人眼睛中实现升华。

在我的感觉中,国人第一印象是照相,第二要务是盖章,我曾经被问到几次,这个馆是否有盖章,我说没有,这些人扭头就走,很多人匆匆忙忙直奔盖章台,盖章后就走。我认为很多社会的问题留给社会学家和学者研究,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国民的素质在今天是否可以达到时代同步的高度。

今天我不谈大的问题,只是谈环境设计以时间为主导的启示。体验的时空,应该有时空的定位,凡是进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最终的目的。如果空间的设计,最终不能给人带来体验,实际上就是失败的。因此从人本质的审美欲望或者是其他欲望来看,无非就是两种,第一种是可以 刺激感官的,例如大火可以刺激人的眼球,因此焰火成为庆典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有空间的背景,第二需要视觉的投入,第三,一切取决于造型的能力,这一切都具有图象的色彩,真正需要环境体验的欲望是什么,往往是虚拟状态,甚至是对生活的联想,想起以前的往事,或者是此时此景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可以说是具备文学 色彩,我们看红楼梦后,即使有众多的电视剧拍摄出来,大家都是不满意的,认为跟自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世博会大量的场馆采用的是图象语言,不能引起人真实感受的话,最后都是只言片语。苏州馆有两块大型的屏幕,一块在墙上,一块在地面,这样的图象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印象,因为这是片断的,而且是一闪而过的,不可能给我们留下印象,同样深圳馆也是这样的,大家看到场馆是空空如也,无法吸引到人,无法引起沙特 阿拉伯馆的冲击,也达不到单一静止图片产生的效果。

两种不同的设计取向:

具有图象色彩的设计观念:事物表象的取向,我接触一位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他说电视语言是弱者的语言。

具有文学色彩的设计观念:可以直达事物的本质。我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如果大家有一点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就应该知道这是人类文明和城市文明最先发端的两河流域,我在这里呆了半个小时,在我身边匆匆而过的有无数过客,半个小时的流量会达到几百人,几乎所有 的人都喃喃自语说是埃及馆,说了以后,就直接走进去,但是未注意到旁边写的两河晓星。这些展览的物品都是真材实料,而且是从国外博物馆搬过来的,大家不知道两河流域是怎样的状态,也不清楚。

德国柏林博物馆真实的场景,实际上大家只是匆匆的过客。我们发现,只看图象,未必可以使我们理解事物本质的内容,因此两种不同的设计导向,要表达事物表象的视觉感受,当然是以空间为主导的,因此现在的现代观念,从决策层、设计师和社会都要所谓的地标,要标志性的建筑,都想突出,就发生了珠江新城的建 筑,大家都想突出自己,例如现在的广州歌剧院,大家都追求空间的感受,但是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环境体验,这种环境体验是以时间为主导的。2010年上海世博 会的城市时间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该区域最有发言权,但是99%以上的观众都未来过这里,该区域也很难以时间为主导反映它的现实。

现在看到的是法国的阿尔萨斯馆,主要是以斯特拉斯堡作为母本,我相信90%的观众不知道斯特拉斯堡为何物,也不知道在城市中的价值,看完了以后,也难 以知道优点,优点在何处,问题同样在空间的表述。古城保护的非常完整,建筑也有现代的状态,现代与传统交融的非常巧妙,下了火车站,穿越站前广场可以进入古城,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就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有平时看到的类似于轨道交通的轻型轨道车,也有河流中的船,因为现代的交通,将古代和现代结合。斯特拉斯 堡刚好被两条河环绕,河流分成若干分支后达到一个小广场,按照中国人的概念,根本称不上广场,总长度不到30米,宽度不到10米,然而面对的是这样的美 景,该建筑在当地并不起眼,但是无可置疑的成为该地区的地表,因为位置和环境的感受,有怎样的感受。

每天下午15点的时候,太阳西斜的时候,开始聚集人气,从下午15点到晚上的20、21点是聚集的高峰,当我们穿越各种各样的参观,由于河流错综复杂 的流淌状态,使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各种可能性,一旦回到早晨7点的时候,一切恢复平静,如果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个场所,忽然发现走错了地方,因为一切荡然无 存,只是孤零零的四颗大树,这里经过设计吗,没有经过任何的设计,但是带给我们的环境体验是够我们回味一生的,我在这里呆了二个多小时,也悠闲的喝了咖啡,这种感受是终身难忘的。

环境设计是以时间为主导的,而不是以空间为主导的。

世博空间的典型案例看看同样的问题。这次的世博,我选取了三个案例,不是得金奖的场馆,金奖的是英国、韩国、德国宾馆代表了不同的类型。而这三个馆都是运用时间要素达到极致的馆,但是所反映的情况完全不同,我要介绍的第一个是美国馆。

大家知道世博会用图象宣誓主题,恰恰是从美国开始的,在此之前世博会是以实物为主,美国人开始以图象为主,美国人实际上是玩了时间的把戏,就是以时间为主导的流程设计。用了三个电影,电影使用的是二维电影,而且是高清的,宣誓了美国的核心价值,什么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这次才明白和清楚,多元、创新和乐 观,通过谁的口来说,通过希拉里的口,政治性极强,当然也通过奥巴马的口说出来。

这个馆第一层面大家进来后进不去,等的时候有各种画面,有各种人学中国话说欢迎,目的是让大家进来后,有一个短暂的喘息,同时感觉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非常的友好,马上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很值得看,5分钟很快过去,大门开启,进入第二场景,首先是宣扬核心价值观,先是希拉里讲,之后是奥巴马演讲,之后是一场电影,宣扬的是社区概念,在我们的概念中,社区好象是一个小区,但是美国不是这样的概念,而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大家齐心合力盖房屋为主题,时间很短 暂,之后进入第三个电影厅,主题叫做城市花园,主题是描写一个小姑娘,想在原来的废墟中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面貌,先是种了一朵花,人们不屑一顾,里面有同情的,有蔑视的,姿态是千姿百态的,小姑娘的举动得到大家的认可,将废墟变成了城市花园,其中没有一句话,就是一部片子,看完之后,才进入最后的 场景,这是厂商赞助的,可以忽略不计。

西班牙馆我认为是艺术性最强的馆,我咨询过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大家认为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是艺术性最强的,以时间为主导的图象设计,我相信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会讲过程,以时间为主导的图形设计,用视觉语言宣誓文化价值。

一进去是狭长的厅,大家知道牛的年画就出自西班牙,在轰轰雷声之后,西班牙女郎跳佛朗明戈舞,人们通过舒缓的心情走过第二空间,完全不是传统的概念,而是现代生活的场景,所有的视觉语言都是现代的语言,用几何型屏幕打造,大家完全可以时空转变,通过若干图景转换,让大家了解当代西班牙的生活,最后走入 未来。我个人觉得,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宣誓,关于这一点,等一下会听到更为精彩的介绍,因此我不在过多的介绍。

瑞士馆,这是文学性最强的馆,以时间为主导的场景设计,采取的手法是怎样的,用被动观赏宣誓环境价值。

什么是被动观赏,实际上是在迪斯尼乐园中应用最广的时间要素,不让人自己走,让交通工具带着你走,有怎样的好处,可以严格的控制时间,瑞士馆开始有各种演出,之后电梯直达最高层,有半景的阿尔卑斯山场景,指引大家乘坐缆车,就是沿着坡道走下去,盖章的地方就是人流最疏散的地方。大家乘坐缆车到达阿尔卑 斯山,忽然一下开朗,在整个过程中,配了阿尔卑斯山牛叫声,跟上海的天际线结合的非常巧妙,最让人叫绝的就是一片野花,这种现场感极强,就象乘坐飞机的时候,眼前一片野花,有一位学者非常有意思,他说不照相,不像你们那么俗,那一刻,就说,怎么没有带相机,因此当天装饰杂志也未将照片拍下来,当天的照片是 我拍的。

场景什么都未说,也许很多人看不懂,实际上主题很清楚,能不能城市更美好,就是我开始说的一点。我们拍的三个片子,三个案例所要讲的就是时间要素,在环境体验的场所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视。

最后要说的是,环境体验的时间主导,为什么环境体验要以时间为主导,传统的造型艺术是以空间运动的形式的某一个片断作为最终的表征。如果大家都是搞室内设计的,注意一个楼盘出来后,有样板房,于是就将顾客都误导了,因为样板房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片段,某一瞬间的场景,而且是以豪华的概念展现 的,你购买的房屋是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的,你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有自己的家口人口,实际上就是误导了你,用传统的方式偷换了概念,就将你骗了。

以环境为主的建筑艺术,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艺术,在场所中,时间和空间是互动的,我们做室内空间不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空间,以前我们往往将第四维的时间放在最后,近几年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外表上达不到平衡,但是深邃意境就考虑了时间的因素,这是东方文化的体现,是否可以在 观念上达到转换,就是当代设计师的课题。

荷兰馆没有任何场馆的概念,就设计了一条街,所有的内容都让人趴在窗户上看,象是偷窥的概念,恰恰符合荷兰的生活概念,不经意间就转了一圈。

在今天环境的艺术需要调动人的全部感官,同时特定场所的艺术,主要是靠时间反复的体验,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去某个景点观赏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快走,因为时间不够了,如果给你的时间够长,在这里呆一天或者是两天,或者是呆了一年,就会发现这里不愿意呆了,如果一个地方值得你常年呆,那么这个地方的意境 和你的需求完全的切合。

大卫最初雕刻后是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的门口,现在的雕像是假的。现在大家看三个雕像,第一个是真的,第二个是假的,第三个是上海世博会的复制品,永远也不可能复制出第二个大卫,这种大理石温润的感觉是无法复制的。就象我们做建筑一样,稍微不到位,就会显得粗糙,例如广州歌剧院,石材很粗糙,如果今天晚 上看到大剧院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至少我感觉内部空间比外部空间要好,即使不同的造型也有不同的场所感,有的时候未必是视觉的,而是各种的感觉,对于大卫更多的是联想。

环境艺术空间表现的特征,一定是以时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显现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价值是产生在体验当轴,而不仅仅是表象。作为搞环境设计的各位,这个范围比较大,如果这个问题想不清楚,我们就会永远步别人的后尘,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我们又回到世博会场馆,同样是中国馆,大家看到一幅画,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是故宫,但是没有人看下面的文字解释,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城市虚拟图,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唐以前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大明宫》,其中的建筑要比故宫辉煌得更多。

平面图前面被天安门广场替代,从大明门进来,再到午门、太和门看到太和殿,中国古人对时间艺术的把握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尽管在那个时代故宫是宏伟的,从外型炫耀来看,无法跟西方建筑相比,但是把握了时间性,大家经过前廊到了午门已经被皇帝的威严吓得屁滚尿流。

体验是什么意思,以时间为主导的设计,符合环境审美的要求,环境审美又可以讲很多的内容,今天到此打住。

以时间为主导的设计观,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也就是说,如果全世界的设计师都可以转变这样的观念的话,尤其是中国的设计师,包括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我们面向生态文明的设计主导,就要从空间转向时间,我不是强调时间空间就不重要了,我只是说以时间为主导,最后贯穿到体验的时空,谢谢大家。

王受之:谢 谢郑曙旸老师精彩的演讲,提出非常重要的问题,满足感官的目的,用图象和图形表达是片面的,有环境体验的感官是更加本质,而且是以时间为主导,产生联想和文学的色彩,我认为这种提法太棒了,他讲的几个馆,我也去过,世博会有200多个馆,看的人眼花缭乱,我感觉很多的馆是为了破碎图片的满足,进去后很轰动,但是最后什么都记不住,最后只是几个精彩的馆的图象可以记得住。

郑曙旸先生从大宏观开始讲,也提到北京的场景,我小的时候还未被拆掉,现在已经没有了,中国的室内设计要提高一步的话,要从环境体验的角度入手,我们的设计才可以摆脱目前满足标识性、图象性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文学性和本质性更加高级的阶段,这是非常精彩的演讲。


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共3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