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2010中国室内设计周: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

日期:2010-12-15 17:23:3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676    

下面有请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设计师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发表主题演讲。他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英语讲的很好,也在矶崎新工作室工作过,因此也会讲日语,郑曙旸老师讲到西班牙馆是最有魅力的,这个馆有什么设计和心得,今天请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来讲。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设计师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

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翻译):首先表示非常抱歉,现在不能说中文,因为今天中文吃饭的时候,他开玩笑,在日本呆了八年只能说日语,在中国呆了三年,还不会讲中文,他说继续呆五年就可以说中文。

今天矶崎新先生从宏大历史的动态到郑曙旸先生讲到世博的介绍,我是关于西班牙馆具体设计介绍的内容。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八十年代我到日本学习设计,我为矶崎新先生工作了八年,昨天去接矶崎新先生的时候,在路上才知道在矶崎新工作室做了八年,刚才给矶崎新先生翻译的胡倩小姐跟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也是八年的同事。

首先播放BNEP在巴塞罗那的办公室,女主持是世界上最时尚的建筑师,本来是可以来的,因此他委托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过来。BNEP是全世界比 较公认的最富裕设计的团体,创始人是男的设计师,现在接手的是他的夫人,她做了很多创意,初期是巴塞罗那周边的省,逐渐拓展到世界各地。

首先表示对南中国设计的激情,因为我是西班牙人,实际上我是南美洲,但是跟西班牙人有共同的血统。前两周参加了香港设计印象周,又去了深圳,又来了广州,他认为南中国有这么多有兴趣设计的人,他认为太好了,作为从事建筑创意的设计师来说,他是非常兴奋的。

他2009年3月从西班牙搬到上海,主要是为了监督项目的进行,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每个人干的很辛苦,最后达到这样的结果,认为还是有回报的。他刚到上海的时候,离世博会开幕还有359天,今天讲的都是大事件,每一个大事件都有“死期”的,他天天都感觉到压力,总是感觉少了一天又少了一天,在这 种情况下,完成了西班牙馆。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我对上海的第一印象,世博会啊建设的状态下,整个工地比较混乱,不允许车辆进去, 也没有出租车进去。当时比较荒凉,每天都是乘坐地铁后转摩托车,在此过程中,他逐渐体验到了该地段。当我们在工地上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比较困难,在欧洲和巴塞罗那做项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楼之间,但是世博会项目建设的时候,不知道周边有什么,只是知道周边有一座桥,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前面的图片是设计 竞赛获胜的情景,被广泛的宣传,尤其是上海的地铁站粘贴宣传,实际上完成的是这张渲染图,因此他觉得西班牙馆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所有的人不知道西班牙馆会建成什么样。

对于最后完成的形象是非常满意的,不能用任何3D渲染可以复制的。最初做头脑风暴的时候,巴塞罗那办公室有45个人,大家研究如何从图象和形象体验上让人一眼看出是西班牙的东西,在此之前做了很多不相关的东西,例如不相关的装饰和艺术品刺激自己的想法。

最初完成的模型是用卡纸做的,但是他们知道有的特征是需要半透明的,希望材料是很轻的,而且是可以悬挂式的。他们想找到的材料,具有西班牙和中国的联系,这种东西是西班牙的,同时又被中国大众所熟悉,藤被西班牙广泛的采用,作为提东西的篮子或者饰品。

最初的概念想用这么多的篮子用于建筑商,构成了建筑的外立面。在研究中,一直强调材料本身的半透明性和透光性,开始研究的时候,研究了材料在室内的应用,结果是建筑整体最终被篮子状的东西所覆盖。这个图片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里面实际上是一个人,外部穿的是古老或者是时尚的衣服,无论里面的结构是怎样 的,外面的衣服是可以随便变幻的。

另外一个元素,用中国的文字,找了一、二个中国人写中国的文字,使用的都是简单的文字,例如太阳、月亮等等,希望通过文字表达意境。其中重要的设计尝试就是设计了挂在建筑上的块饰,要做成不同的形式挂在建筑上。

一方面决定板基本上在一定的模式上,另外决定在上面用几种不同的颜色。他们希望板可以在三维尺度上进行不同的变化,他们用三维板研究可以有几种不同变化的形式。最初的想法是,板的一半是从西班牙制作后运过来,一半是在中国制作,他们找了浙江一家家具厂,但不是他想要的内容,最终是从西班牙做了原型,之 后到中国进行复制。

对于未去过西班牙馆的观众来说,下面介绍西班牙馆的平面,有不同分区的体验,最初的意识是,左边从入口开始是公众的,右边到上面的两层夹层都是办公室。每天在现场做的工作就是将图纸翻译成中文,之后再跟施工单位进行解释。我每天在现场跟我的助理(上海人)进行沟通,之后由她跟工人交流,她是在墨尔本 学的建筑学。找了钢构建加工厂,离上海有五个小时的路程,每个钢构建的弯度都进行了设定,最初我看的时候也很吃惊,因为发觉手工性非常的强。主结构实际上是单层的,这样就不稳定,站不住,就做了副结构,起到两个作用,帮助主结构站稳,可以将所有的篮子挂在外面,相当于幕墙结构。建筑如此的复杂,但是这些工 人终于将建筑做了起来。因为跟西班牙人有共同的特征,中国人喜欢午睡,吃饭后都要睡觉,在各种材料上睡觉,工人实际上是睡在篮子上。结构建起来后,大家认为结构是很好看的,实际上看到建筑本身的时候是看不到结构的,因为结构是非常美的。

藤是从山东的某地找到的,为了让藤上有中国字的变化,因此就要有三种不同颜色的藤,在当地用不同干的方式让藤达到的。做藤的现场是在废弃的学校中做的,一共做了8500块藤,每一块都是手工做的。当藤条运到现场的时候,天气非常的炎热,工人用藤条当床睡觉。他们费了很多的脑筋,如何将藤条挂在结构上,最后用钢索来挂,每一个做成不同的弧线度,绷紧后将藤条挂在上面,就会出现不同的形状。为了让上面的颜色有所组合,实际上做了三维的模型,将每一个颜 色和板编号,之后一个一个的挂上去,体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编织方式造成颜色质感的不同。

因为建筑比较大,中间是集散广场,做到红线的边上,就无法做景观了,北边的角落做了一点景观,种了一点绿色的藤,藤条从采集藤的地方挪过来的,让观众知道藤是怎样生长的。最终建筑跟最初设计的设想是一致的,就有这样的想象,希望晚上可以转变为另外一个形象。白天的时候看不见结构,晚上可以看见结构,就 是典型的纸灯笼的形象。光通过藤条的缝隙透射进来,为此女老板还设计了部分家具衬托。设计家具的时候,除了西班牙造型的启发,还受到中国龙造型的启发,建筑的形态就象龙舞动的状态,餐馆有一个台,中间还有一个隔断。材料用的是竹子,西班牙人最喜欢吃西红柿,因此用了西红柿切开后表面的图案。他们也在上海找 了工厂生产家具,现场施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分隔墙比较大,最终将它完成了。分隔墙是可移动式,某些场合下可以打开,整个场合都是餐厅了,某些场合下如果要接待人的话,将它割开,另外一边就相当于VIP室。

室内的创意包括娃娃是由女艺术家来做的,总的想法是让藤边将光透漏进来,因为藤墙的原因,整个馆无法做图象,所以内容都在中间展现。世博会撤馆的时候有些感伤,种的藤已经长的很高了。虽然知道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我还很兴奋,最后的时间向大家介绍目前在中国做的项目。

世博会未结束的时候,受到委托在四川设计张大千美术馆。能够得到项目的主要原因,张大千和毕加索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是西班牙的公司,就委托西班牙办公室做张大千博物馆。展览馆希望用竹子来做,希望这是永久性的竹子博物馆,其中建筑的形象也是从张大千的画中得到灵感的。设计了第一组合概念图片,是想象展 览馆是在树林中跳舞的。

西安明年有一个项目是由我们设计的,该项目分成了九个区,由九个公司承担,其他的区都是由景观公司承建,只有这个区是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是建筑公司不是景观公司。张大千项目上做了很久,希望用中国画中的景观画作为景观设计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做了架空的长廊,主要的概念是用了竹子做成篱笆栏, 打散后,将整个区分散成各个区,让你在中间走来走去,虽然是很小的区域,但是感觉走不完一样,感觉很大。还有一个奇怪的做法,现在觉得大部分的景观都是硬景即人工材料做的,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人工的,所有的材料都是自然材料的。这里展示的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现在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办公室,希望在中国获得更 多的项目,希望下一次有机会的时候,给大家播放在中国未来建成的项目,谢谢大家。

王受之:非常感谢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先生,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演讲,我们看到了西班牙馆设计的过程,也看到他设计的项目,今天下午非常感谢大家,差不多四个小时三位嘉宾的演讲,实际上是很累的,从很早谈到现在,谈了很多的内容,有两点在最后的时间内稍微的介绍。

今天是以世博会作为焦点进行讨论,我们的题目是让生活更精彩,世博会的过程,从1970年的世博会到刚刚结束的世博会的西班牙馆,我们看到了所有的过程,到今年位置世博会已经有150年了,世博会的动机有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每个国家希望通过世博会张扬技术和工业的伟大,这是第一个时期,大概到 20世纪中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所有的展览馆都是展示工业化的硬件。

第二个阶段就是20实际中下期主要是强调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世博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世博会的目的性不是张扬自己的工业成就,也不是促进文化交流,重点是文化形象的再造,今天看到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三个阶段是不同的,也就是走进标志性或者是偶像性的建筑时期,这个时期还会走多久,有人说会走十年或者是 二十年,中国这次世博会馆做的如此宏大,做的像纪念碑一样,我认为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再往前就是更加信息化、人文化,生活化。

今天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给我们讲的内容,我很感动,从工业化以来,我们强调标准化、批量化,我们张扬工业化的成就,做建筑全部是玻璃幕墙,强调简约。当广州出现第一个玻璃幕墙的时候,大家都很羡慕,但是当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的项目出现后,我们发现人类走过了工业化后,让我们感受到手工化、工艺化,所有竹的篱笆剥离下来后放六个小时变成棕色,放十二个小时就变成了黑色,就是用手工、自然的东西表现美好的未来,中国的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可能逐渐的 慢慢跨越纯粹工业化和技术化的特点,或者是张扬、标志化的阶段,走进重手工、重人本、重和谐的阶段,从今天下午三个演讲中我学习到很多的内容,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郑曙旸教授、矶崎新和贝纳德塔.塔格里亚布的演讲。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