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师访谈 >> 正文
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的教育理念

日期:2010-07-30 11:16:4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860    

“2010 china-designer全国高校室内设计大赛”加入了“庐山艺术特训营”的特别奖项,我们在参加2010年暑期庐山艺术特训营时,有幸结识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王雪青老师。作为中国设计教育界的前辈,王老师对当今的教育模式有怎样的看法?中国美院在设计教育上又会采用怎样的模式?且看下文。

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 王雪青

China-Designer:“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活动已经举办10余届了,每一届都非常成功,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也受到了业内各界人士的关注。请问您是如何得知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有什么独特的东西吸引您来到这里为学生们讲课?

王雪青:我之前也不了解这个事情,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庐山这边的助教,他找我的一个研究生,说是希望在中国美院请到一些中国一流的教师,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帮他提供一些备选的名单,我记得我的学生和我说过,当时选定了一批老师。按计划的话应该我走以后由我们学院另外一些老师过来,包括服装设计的、平面设计等等。平面设计好像是第一年开办,人还不是很多。可能是特训营正在拓展的一个方向吧。余工是建筑师出身,他比较擅长的手绘、效果图、建筑图,他可能是找到这样一个点,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平面设计师。

庐山做了5年了,5年当中是一点一点在扩大,到今天几千人的规模还是很可观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他会想到拓展,多出了现在这个专业,今年平面可能50人不到,但我相信明年会更多。特训营在我的理解当中,有点像滚雪球的概念,我在3个月前一点都不了解,但我所有的理解也就在这三天吧。当我的学生跟我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有几千个学生在学手绘,其实我并不了解特训营是什么性质,但是起码能面对这么多学生,我有一点好奇,想来看一下。我从杭州到这里用了1天时间,其中有一段大概1个小时时间,我遇到一个原来在庐山呆过3届的学生,路上我就不断的给他提问题,包括什么性质的,他们是怎么操作的,你参与的情况、感受,当他告诉我他来过3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这里一个是学习手绘,还有就是蛮有意思的是他们会参与很多更艰苦的东西,有一个叫荒岛生存的,尽管这个女孩没去成,他说他春节又专门赶来参加。我当时就觉得有一个地方如此的吸引人去,尽管有艰苦,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艰苦但很快乐。我后来了解到他们是老学员带新学员,新学员又培养成辅导员,这样一级一级上去的,而且全部都很年轻,很多都是学生,这个机制很好,真正能起到一个锻炼人的作用。其实这时候学业的问题不太重要,老师好不好也不是最重要的,更多时候是学生们互相谈。

手绘的部分,只要动手不会有什么问题,天天画,只要稍微动一点脑筋就一定很有长进,有所提高。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他课外的这些训练。第一放弃60天的假期在这边训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要是我我肯定不会在这里呆2个月,我可能在这里一个月,然后还有一个月去看世博会什么的,我觉得一共就2个月假期,我应该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够决定2个月都在这呆着的人,还是在意志上有比较独特的东西的。另外就是,在这么热的天,那么紧凑的学习期间,去劳动去开荒去种向日葵去游泳去荒岛,这不仅是一个学业,更是一个意志的磨练,还有一种集体的精神。他们很有团队荣誉感,团队之间的竞争、相互的激励。我来了是一种好奇,来了以后我发现确实很有意思,能够在这呆2个月我觉得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China-Designer: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内容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您作为特邀导师,从授课角度您觉得这里和在学校里有什么不同?有怎样的优势?

王雪青:在学校授课都是事先排好的教学计划,除了有时候会有一些临时任务,才会加一些独特的内容,但也只是很短的时间。在这里会有一些即兴的东西,给他们加一些这样的内容,尽管只有很短的5天。如果是平时,我在1、2个月之前也知道要有这样一个课,我会去很好的筹划。而在这里不同的是,我事先并不知道要干什么,只知道我有2个讲座,就是我的常规任务,昨天晚上一个讲座今天一个讲座,我可以提前准备好,根据我现在碰到人的情况再做一些调整。因为我来之前我必须要知道我要干什么,我面对的是谁,而除了这些大的计划,其他的都是比较即兴的。比如刚才庐山这边的老师就问我是不是要把学生单独拉出来,我是希望他们不要太拘谨,作为一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需求,给他们一个能够对他们有帮助的课题。 

China-Designer: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您如何看待现在高校的院校教育?贵校的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您对自己的学生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

王雪青:现在中国所有的学校教育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脚踏实地的学到一些真正应对社会需求的东西,这里面每个学校会因他们所在城市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像中国美院作为全国最好的三所学校之一,我们会有一些高端的要求。首先我认为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是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他最多只是一个准设计师,所谓的准设计师就是他具备了成为设计师的基本的方法,但不可能是一个成熟设计师,因为一个成熟设计师是在实践中在社会上,经过跌打滚摔,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地挑战,来完成的。

作为学校的教学,现在学生出来的东西无法面对社会的需求,这里面就有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有老师对课程目的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哪个学校都有,只是多少不同。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学校依然会有这些问题,有时候一个老师去上一个课,他可能去追求另外的东西,不是这门课本来的功能和目的。对我来说主要有2个方面,因为我是设计学院的院长,我有我自己学校的一个理念和定位。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是,第一,在学校的4年里,能够交给他一些基本的技能、审美、理念,他能够靠他的努力,在未来去适应社会上的工作。第二,作为高端学校,我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些学生能够有他们自己的追求,尤其是个性的追求,希望他们在专业上面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挑战一些尖端的东西,因为中国需要一批引领潮流的设计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未来的几年能在中国的设计界走在前面,起码有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几十个。实际上一个设计师走出校门,需要经过很多年的捶打,才能慢慢成就他的事业。我们在学校就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精神和理念,告诉他们你们应该去有所创新,应该有所突破,不应该仅仅是完成一个设计工作就可以了,应该在现实之上,有这么一个梦想去追求,只有有这个梦想才能去实现。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这两个是并存的。尤其是在4年级的时候,教会给他们一般技能的时候,还会对他们在设计理念上个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有所提倡。我们学校也有高职学院,高职学院就应该是更重视培养学生有很实际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一踏上社会马上就能够做实际的工作。对用人机构来说,也是一个现实和梦想之间的选择。如果你要一些比较尖端的、可能会出一些特殊东西的人,可能还需要几年去把这些人慢慢培养起来。所以我觉得每个学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根据他的定位去培养学生。如果我去领导一个高职学院的我就会非常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学生,能够一踏上社会就能很好的生活。 

China-Designer:我们网站从去年开展了面向高校学生的公益设计比赛,希望能够促动优秀新人的涌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帮助。今年是我们第二次举办大赛,我们会更加努力把大赛越办越好。您对这种网络形式的高校大赛,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王雪青:现在的学生很实际,他会有所选择。大赛其实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方方面面的大赛太多了,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能收到,我觉得能否办好大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后续,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吸引学生参加。我觉得呼吁各个学校,在教学的时候还是要注重教给学生们最基础的东西,作为一种弥补或者说作为一种激励的方式,大赛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大赛从宣传上需要做的更好,最后的激励机制上可能需要很诱人,因为现在的大赛实在太多了,学生们会选择会很实际,一般来说他们会选择两类东西,一类是特别重要的在名誉上,很难中奖但是会很有影响力,还有一种就是待遇比较好、奖金比较高的。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任务很繁重,诱惑也很多,比如玩游戏、上网、看电影等等还要娱乐,不像在这里,他们就是不断的画画,比较单纯。所以建议一定要把前期的宣传做好。

王雪青个人简介:

1955年生于杭州

1982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 

1982-1985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 

1985-1987获法国政府访问学者奖学金,赴巴黎国际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教学进修 

1988-1989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 

1991-2001任教于法国埃克斯高等美术学院 教授 

1996-1998任教于巴黎“ATELIER CLOUET”高等教育工作室 教授 

2002-2004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2004.8-2008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兼设计基础部主任 教授 

2008-至今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主要艺术活动: 

2003上海美术大展.上海设计大展:“家――从传统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指导 

2001法国Aix市“2001:大脑—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大型展览的视觉传达总策划与设 
计 

2000在法国著名画家塞尚的故乡埃克斯市政府组织的“2000:塞尚——以水为线”大型展览的招标上中标,任该活动的视觉传达总策划与设计。 

1999由法国埃克斯美院派往老挝万象法国文化中心负责对老挝万象国立美院的教师培训 

1997为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中国之行设计“法中97专刊” 

1994在中国邮电部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的招标上中标,该邮票于1994年6月23日发行并成为中国第一枚用电脑设计的邮票,并被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1991- 1994法国第一届至第五届“Port de Bouc国际青年新闻电视节”视觉传达总策划与设计 

1992由法国埃克斯美院派往摩洛哥首都CASABLANCA国立高等美院任教。 

出版专著: 

《字体创造设计》(1)、(2)上海画报出版社 

《法国平面设计经典》(1)、(2)上海画报出版社 

《当代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先锋》(1)、(2)上海画报出版社 

《国际设计传真》——招贴设计上海画报出版社 

《C.I.体系—整体设计》“现代设计丛书”N°14.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柜窗设计》“现代设计丛书”N°16.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文发表: 

“符号横渡”法国《Etapes》杂志 

“两个平面设计家的自白”法国《Etapes graphiques》杂志 

“我的平面设计情结”《人居》杂志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考试与教学体系的改革”《装饰》杂志 

“JEAN WIDMER与他的设计事务所Visnel Design”《装饰》杂志 

“设计与策略”《装饰》杂志 

“电子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装饰》杂志 

“来自巴黎装饰艺术学院考试现场的报道”《装饰》杂志 

“减价战”《装饰》杂志 

“瑞士SWATCH表的激情”《装饰》杂志 

“米歇尔•布维——法国著名平面设计家”《装饰》杂志 

“平面设计的新动向——字体效应”《装饰》杂志 

“法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体制与概况”《装饰》杂志 

“平面设计家职责——自问自答”《装饰》杂志 

“法国平面设计家米歇尔•斯特劳斯访谈”《装饰》杂志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