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沙龙(组图)
日期:2012-03-30 14:32:2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620
(图 现场高朋满座 大师云集)
(图 北京丽贝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闫志刚 )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设计界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丽贝亚大厦,我宣布丽贝亚设计2012年学术年会既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学术生活学术沙龙现在开始。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先要介绍的是我们演讲嘉宾,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邹瑚莹女士,北京市研究设计研究院朱小地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第二工作室主任张明杰先生,另外还有我们学会及业界的很多领导,CIID张世礼先生,CIID资深股份中国设计研究院饶良修先生,CIID资深顾问李书才先生。还有我们丽贝亚设计院的院长孙恺老师致辞。
(图 北京丽贝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 孙恺)
孙恺:尊敬的学会领导,尊敬的设计师朋友们,春天好。迎来我们丽贝亚设计研究第三届活动今天我们在这个充满春天的温馨和夏天般的热情,自学会领导专家们对丽贝亚设计关心,对我们点点滴滴都给予极大的鼓励。多年来关注我们丽贝亚,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的学生,我们的冀红女士也深深感受到你们对我们的关切,我们CIID的资深顾问在学术和交流过程中我们获得很多的收获。饶良修先生也是我们的老前辈,我们发现了饶总的身影,勤奋的身影。在这里我们还要欢迎设计界的大师,他们也来到我们的会场,北京设计院院长朱小地先生,中原建筑设计院陈伟陈总,包括梁思嘉,张雅丽等。丽贝亚这15年以来,你们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支持我们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正所谓是良师益友,你们的鞭策是我们的成长。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我们公司的领导,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丽贝亚设计,你们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用我们丽贝亚的一句名言,爱,因为有你。在丽贝亚设计15周年庆典和第三届学术年会开幕之即,我代表丽贝亚设计院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预祝这一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又是一年过去,丽贝亚的学术年会和我们学会的沙龙活动在这里举办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温故而知新,我们想想去年的年会在我们的中心举行。那时候我们设计中心入驻狼牙6号,我们产业园也正是启动,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的产业园发展的非常迅猛。在去年的12月份我们和首钢公司终于签订了一个协议,也就是这个楼里面有3万平米终于被我们进行管理和使用,我们丽贝亚的设计创业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丽贝亚的设计目前已经正在启航,包括我们的在座的也是我们的入院单位。从去年开始丽贝亚已经在朝着打造设计产业的开放性的平台努力奋斗,所以也希望业界的各位朋友有机会可以与丽贝亚合作,我们一起去奋斗,为我们的中国的室内设计乃至与设计的产业发展可以作出贡献。
下面我们进行我们的沙龙部分,首先有请我们演讲嘉宾,我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张明杰先生,也是荣获很多大奖,非常的有能力。
(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第二工作室室主任 张明杰)
张明杰:各位领导以及业内的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的发言主要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体会,第二个是有一些项目简要的介绍。
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隐性设计。一点体会还有三个项目,仅仅是个人的体会希望可以跟广大的同仁交流,希望专家可以批评指正。这一张图是我觉得现在视觉眼球很疲劳,现在是消费视觉的时代,我们现在也停下来,视觉刺激的平均速度超过了我们思考的速度,在我们面临第一个视觉形象的时候这个会比较危险,担心进来我们的精神生活会荒芜到世界表象中。同样在设计圈也是一样,每天会上演这种视觉盛宴我本人也经常是这种体验的参与者和参加者。就是眼球很忙碌,思想上很忙了也经常会停滞,所以会提到隐性的设计。
我觉得隐性是某种态度,也是一种本质,还是一种美。我大概觉得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解读什么是隐性的设计和设计中的隐性,首先第一个是我们隐讳之惑,我觉得这是设计中永恒的魅力,第二个隐居之所,第三个是隐喻的美,是设计的美学跟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区别。隐退之策,在这个环境下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怎么走,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解决一个设计问题。
首先是隐晦之惑,我的体会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我本人对设计的疑惑越来越多,关于这个疑惑最多是对过往设计的经验,经常对设计的颠覆,我这里面有胡思乱想的疑惑,当然这些疑惑今天不作为具体解读,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包括现代主义的界定,功能和材料的关联,相互牵制,以及什么时候相互共赢,可以不可以测量,这些都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强调理性的设计方法,所以以上这个问题是大家可以做一个头脑风暴,做一个深入的交流。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疑惑都来源于我们设计的交叉性和边缘性,交叉学会产生黑和白的灰色,隐晦这部分是我们困惑的这部分,是比较模棱两可的地带。解这个惑,历史上我们经常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的方法,定量的研究设计中灰色部分,将模棱两可的固定下来,明确下来,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设计。但是我们也会发现,研究的越多,成果越多,离疑惑越来越多,就像这个图案,我们在之前的时候我们的研究领域是这么大,问题也是这么大之后我们研究的成果多了以后,我们的问题在已知和未知这个问题越来越多。所以隐晦是永恒的,困惑也是永恒的,我觉得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更是如此,所以我总结隐晦灰色的东西是我们行业里面永恒的魅力。
跟这个内容相对位的我们设计师基本的素质是思辨和批判,不断的思辨,坚持批判,伴随我们设计师的一生,这是我对于设计里面比较根本性的看法。第二点是隐居之所。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像我们这样这样的设计师有很好的资源和学术氛围,但是另外一方面是大型开发商和大型国企,这样甲方更强势,经常会面临到设计理想和体制内决策体制的巨大的差异。设计师也经常会说一些跟设计以外的工作,这是我们认为是体制内我们的空间还是被压缩的很厉害,这时候我们在努力的研究,最终我们学会了妥协,也学会了实现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设计师表面上虽然很忙碌,但是精神上为了保留理想,我们精神上实际上是一种隐居的状态,设计理想我们在内心的深处把我们的理想隐藏的很隐秘。
经过工作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没有设计,没有限制的设计不是真实的设计现象,就像这两张图表达的内容,这是我们一个设计现场,这是在强大的各个条件限制下真实的设计活动,这一边是一个经常会有这样的设计秀场,有一个命题之后没有造价,没有工期,没有各方面的限制,这是一个设计秀场,设计秀场对我们设计行业的本质任务。但是这个不是最常态的状态,应该是设计现场是最常态的状态。
之后第三点是设计的隐喻之美,我发现设计语言和华语语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有一些思考,感觉到设计的行为,经常伴随着隐喻的修辞方法。右侧是天安门,左侧是天安门COPY,我觉得只要是设计行为就会伴随着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果要是想鉴别是不是设计行为,就是看到有没有用到隐喻这个手法,我认为这个不是设计行为,这个不是比喻,因为他是COPY的,不是设计的本质,不是真实的设计行为。
我觉得提到隐喻就是看三个例子体会我们不同层次隐喻的内容,隐喻第一个层次这一句话就是这个贵宾厅很昂贵非常像人民大会堂,就是一个空间比作另外一个空间,或者是从一个空间联想到另外一个空间,我觉得是阴明喻,而且相对来说还是摆脱不了COPY的嫌疑。之前我跟苏丹老师经常交流,这是他们的设计学院他们作业,这个就反映了我想说隐喻第二个层次,就是要用到感官的通感,这个生螃蟹是鲜活的,是可变的,代表我民居老百姓的原创地非常丰富的活力,熟螃蟹是代表紫禁城,形成这样的联想我觉得这个想法包含通感这么一个语言在里面。我觉得非常的生动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不是一个换风扇,这是一个CD机,他拉下来的东西音乐就会播放出来,他也用到通感,就是拉的时候人的期待感,就是希望这个风扑面而来,但是是音乐扑面而来,就是有一个通感的方法。这两个例子都是时间和方位的交互理念,用到第二个层次就是通感的层面。
最后一个层面我认为是最高的层面,这两个大家都很熟悉,我认为这个是隐喻的最高表现,应该是可以感受到设计里面的情绪,体会到他背后的人性和神性,最后触摸到这个灵魂,给人最高的审美体验,这是设计美学我认为是最高层面的隐喻。隐退不是真的退出,是两个动作,是先隐后退,淡化,清空头脑,科学理性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与各专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找到相互主导的矛盾体系,从而可以同时在不同项目中特有的边缘发起挑战,这样做每一个项目都会处理到这个项目隐喻边缘前端,做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小积累。日积月累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
这一张图代表是退,很简单就是看待一个设计问题,设计现象,除了近看,前看,左看,右看,我们最主要的还是退后几步往远看,退的越后视野看的越宽,可以看到单一的世界和周边环境世界的联系,这是我觉得隐和退的含义。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虚的,是我个人的体会和一些理想,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下面我们带来我们三个项目,有两个是实施的,还有一个是正在进行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在2010年年底竣工的项目,是首都高速公路发展的设计,白的是山,黑的是谁,也是一个隐喻的手法。这是外围的效果,他一个总体空间形态,他的大堂是非常狭长的,四个角是小高层,就是四个小建筑中间挤出一个小空间。中间南北两侧有一个庭院,基本这个空间是圆形的状态,两侧都是员工的餐厅,员工餐厅围绕夏天体院的景观和景色。这是中间大堂的一些不同的角度,白色的室内形成单纯的微界面。这是我们整体的剖面,刚才我们讲的主要是下面的部分,这个墙面是3毫米的,形成一个层层跌落的效果。还有包括滤池,就是有一个虚幻放大的感觉,没有看到他真正的厚度,植物在水面上形成比较动态的倒影。这是南侧的平面,包括水和使用墙平面图,这是北侧的平面,人画的植物在很薄的水面上形成倒影。这是在不同的灯光场景情况下,这是下班的时候,主要的造影是关掉的,很安静。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超薄的水面,把这个一层的地面淡化了,包括旁边员工餐厅,围绕水面这个状态。这个地方应该是有植物出现的,但是当时这个阶段我们把这个撤掉了。
包括这个水的光的设计,这是我们主题水影剖面图,包括这个光的点缀,以及我们具体的回水形成很安静的画面。这个是我们回水的空间,中间的水面很平静,形成一个回水的区域,有一些特写。这是旁边餐厅的状态,包括餐厅跟水景之间的呼应。我们在设计中有很多不利的条件,因为他是特级的防火的需要,当时我们希望是整个是通透的玻璃,但是最后消防验收有问题,只能是通过防火墙,防火窗这种,还是形成一个比较虚的,希望内外空间是连贯和渗透的。
包括下面这个位置是整个大区的地面送风,我们在前面把这个里面送风空间留下来。这是内厅,下面是镜面结合的,我们做的是300米宽的,也是提升面积的要求,这全是LED的屏幕,这就是一些我们比较关键的结点,这个是我们在施工时候的状态。这个水面做的时候非常难,因为我们要达到他周边不是很清楚的落水非常困难,这个5毫米的挡板不平,工人都是在连夜的打磨,为了把这个磨平,让水形成四周很平均的,所以非常的辛苦。最后还是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二个项目,实际上我们紧跟建筑的结构逻辑和设计语言逻辑,强调设计是地域性,强调民族化,包括这些木石结构都是符合当地的特点。从外面进来以后中间是一个共享的大厅,这一边有一个长廊,这一边都是一些贵宾厅,包括这个白色的部分形成流动的内部空间。这是内部空间的剖面,最开始我们想利用当地的条件,西藏有一种材料是纯人工的叫阿拉土,就是通过自己的水源,有一种石材,用原始的方式给夯实,但是因为加工的周期太长,我们又等着通车,所以无法用这个,现在地面用青白石。前面那个材料是GRC。这个GRC表面有一个条绒的梳理,是让我们看到布达拉宫非常有智慧,它从上面直接把这个有重力流下来的,我们看到这个也是条形状的,也非常有感觉和味道。
这是之前看到的联廊的效果,在比较简洁的地方,这是我们看到拉毛绒的效果,我们在这个空间里面其实出现了很多被切开的比较神秘的东西,跟拉萨这种城市生活感觉非常的贴近。这个图案是藏饰里面的吉祥宝。这个是扶梯,还有在二层的候车厅的效果,我们做的是仿石的处理,这是售票处和行李提取,还有贵宾候车厅,这是拉萨火车站的情况。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我们正在实施的项目,是昆山文化艺术中心。这个项目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剧场中心,还有一个是影视中心。这部分是剧院的,也是我跟我们院的张叶,还有崔恺我们一起合作的项目。建筑本身是一个水袖的意向,他取意于当地的昆曲的形态,包括水袖的形态,包括地方的自然风貌的神韵。这是我们室内的空间,这是水袖如花的概念。在这个最主要的剧院大厅里面是水袖如花的概念,具体是一个花,水袖围绕着它我们在这个上面做了很多形态的研究,这是落实到具体的设计手段上面的效果。包括我们采用都是GRG的材料,GRG的玻璃石膏,在不同的场景下他的灯光表情是多变的,还有舞台的效果,场景的波面,GRG的材料。墙片都是GRG缩小的材料,有一种水袖飘动的意向。这些是次要空间的效果图。洁白的水袖形态贯穿始终,这张图是我们小的效果,这个墙面的构造是我们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他是一个三棱柱的构造,通过操控室内的界面,他是有变化的,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发生变化。他会形成不同的室内界面。
这是贵宾区的效果,这是我们剧院的部分,还有影视中心的部分。影视中心跟剧院有一定的联系,就是在整个水袖的逻辑上加入一些比较摩登的元素,这四个体量像一个陨石的形态直接进来的,第四个跟周边的环境形成某种对比,某种柔美,正好体现了影视中心或者是影视相对比较立体的效果,跟传统艺术包括剧院的风格形成一个差别。水袖的语言还是存在,但是我们有一些相对比较时尚和多变的色彩,这是夜晚的效果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萤火虫的概念,就是每一个路口通过LED叠加逐渐的变细,形成萤火虫具体的效果。通过数码化的方式跟外面黑色形成实和虚,明确的形成尖锐的对比。这是电影院的内部,还有他有一个水吧的内容,VIP候影厅等。
我们这个项目介绍就到这里,最后感谢学会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还有丽贝亚给我们这么好的交流空间和环境。感谢各位听这么长时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