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师访谈 >> 正文
董治年:混沌世界下的人文主义

日期:2012-10-11 17:45:20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910    

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景观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仅仅是功能方面的认识,已经进步到了对社会观察或批判性的认识。景观跟建筑与室内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以一个公共性的形态参与到社会中,而公共性在西方的发达国家是最为重视的。中国现在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的参与,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景观其实更贴近于人,也从这一点来说景观更可以给人带来心理因素带来冲击。 

中国现在是把设计师分为景观、建筑、室内分开理解,包括公司,包括所服务的项目,西方的建筑设计公司即做建筑,又做景观,甚至还做规划,他们是一种贯通式设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这样做是有科学性的,对事务所来说,不管是景观还是室内甚至包括家具设计都是可以保持连续性的。而中国的分段式设计是很可怕的,室内做室内设计,建筑做建筑设计,景观做景观设计,分门别类特别的细致,其实到最终会出现一种很混杂的状态,互相不是一种协作式的团队。所以你会看到很现代的建筑里可能是一个中式的空间,它的外围可能又是一种结构主义的景观,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是能协调好那情况会好一些,但是中国缺乏这样的平台。 

景观设计从表现形式来看相对来说温和一些,它不像建筑设计那么尖锐,建筑现在出现的是越来越尖锐的状态,就像地标性建筑,在国外还有一个设计是城市设计,在中国还没有开设相关类似的专业,中国更多的城市设计是由景观设计师在做,他在协调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是为人服务的设计都是比较畸形的设计,它可能是为了汽车,为了可能更庞大的东西设计的,但是现在的设计是会开始回归到为人设计的阶段。设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会回归到本质的,像类似于中国的元素一类的东西慢慢的就会是显现出来,中国的建筑在清代已经消亡了,建筑体系的发展潮流主要是以结构发展为主,中国的结构主要是木结构为主,清代的木结构就没有了,后来所学习的都是梁思成所带回来的那一套理论,虽然是在模仿一些中国的木质结构建筑,但是它已经在使用像砖,混凝土一类的东西在做了。 

景观与园林

在90年代中期,可以说只有园林没有景观,圆明园、颐和园、苏州园林就是园林,园林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当园林免费向大众开放起就从园林变成了景观,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很多的公园都免费开放了,在它免费开放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了景观。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它在用风景园林的构成去建成景观,比如说在一个对大众开放的公园里有很多的小桥,人多的时候其实小桥很难容纳下人,甚至有塌的危险,这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分析来说,它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窄窄的小桥跨过去才有纤细的感觉,这才有风景园林的美,但这恰恰是背离现代景观的。它的性质已经变成了景观,但是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园林。

而园林经过发展后还分为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古典园林包含像圆明园颐和园一类的古代式风格,而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参考伯纳德·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这是解构主义非常明显的案例。其实西方最早也与中国一样,不是景观的概念,而是园林的概念,像英国法国都是封建集权制的国家,他们过去优秀的园林像凡尔赛宫一类都是私人的,只有大革命之后走向民主制之后才有真正景观的出现。  

景观设计师专业技能

在全世界来说,景观其实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它跟周围的环境是否能融合,是否美,第二就是人的参与。在中国现在有三类人在做景观,一类是以前的风景园林,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或是相关教学体系,它是从教学的角度对古典园林,或植物的特性去设计;还有一部分人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做设计,以建筑院系开设的景观专业为代表,他们重点考量景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代表的高校或公司所展开的。其实这三方面的好处与劣势,从风景园林专业对植物的把控会更加的到位,对以前古典园林的体现都保存得非常的好;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更多的能考虑场所空间,就是城市规划相关方面;而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觉得是最符合景观设计的特质,因为它是从人的角度做为考量。 

景观设计师,理想的景观设计师我也是引用美国景观设计协会的一个定义,首先,他要是一个对社会学很了解的一个人,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的技术指标他需要了解地理、地貌、气候、生态包括你说的植物习性;第三点,他需要一定的美感,对雕塑,对建筑的美感。主要是这三个部分,主要是技术、艺术和社会责任感。这只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我觉得作为高校来说我们还会从这三个方面培养的,都不可缺失的东西。

实践重要还是理论重要?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迷茫,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和我说:“大学只有四年的时间在学习,但是实践可以一辈子,工作可以一辈子,如果这四年的时间也是用来实践或工作,那还剩下多少的时间用来学习呢?”

高校教育与现代应用脱节

能够代表北京一线类设计院校,如清华美院,央美,北服,都是没有教材的,在上具体设计课程的时候是没有教材的,只有一些基础性教材,比如像三大构成。但是具体到某一类课程的时候都是没有教程,如果用教材是根本赶不上设计实践设计潮流的,这需要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授课的一套方式理论。或者是老师有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是没有出版的,为什么不出版呢?不是在于其它的原因,而是一出版可能就会老了,所以老师的教材都在自己的大脑里,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里,而且是随时更新的,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才符合现代设计的需求以及发展。设计院校的老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并且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告诉学生相应的内容,这是设计的需求,西方的设计高校大多数是这样,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其实在校期间就已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了,平时再做一些课题研究。我们所说的实践其实更认同与像美国的实践,美国的高校老师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是他们所做的实践是更偏向于理论性实践,但是不仅仅是在文字上,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把理论实现出来,而中国高校的老师也会做一些工作室,但是他的实现范围是与现在的设计公司雷同的,这就导致了他没有前瞻性,甚至还不如一般的设计公司,因为设计公司是良性的商业化运转,运转得很快很高校,但是在学校本身就缺乏商业性资源,但是又用学校缺乏商业性的资源去与商业性公司去竞争,这是很没有意义的。

 

完整事件阅读请点击: 

(采编:Madeleine)


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