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京沪港台四地设计对话高峰论坛实录

日期:2007-12-18 18:18:49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2552    

 梁志天:这个团队已经有运行了。我在公司里面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你们熟不熟悉香港的警察。

  主持人:熟悉。

  梁志天:我们公司里面有几个不同的董事,他们负责不同的项目,我就说我是警务处处长,然后他们可能是香港区的区长,等于是飞虎队,他们是研究最新的武器,研究最新的技术。然后如果是哪一个项目有问题的时候他可以到那边去帮忙。

  主持人:实际上就是说他对设计做前瞻的研究。

  梁志天:对,因为队伍里面有很多专家,好像在警察队里面有一个是假打的专家,有武器的专家,我的队伍里面有家具的专家,有图案的专家,然后把所有的专家都放在一起是非常特殊的队伍,然后这个特殊的队伍是直接向我负责的,然后我很多时间都放在这个队伍里面。

  主持人:透过我们先生今天的讲话,他虽然把设计做了一定高度,他还在努力,还在做研究。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感动的。第七个问题,听说你一年中经常奔波全国各地去演讲。你演讲的动机是什么?你演讲的原则是什么?收不收红包?你演讲的优势在哪?你对我们这个论坛能不能最后做一个点评?

  梁志天:其实每年都有很多团体邀请我演讲。

  主持人:大概一年讲多少场?

  梁志天:大概每个月要一场左右吧,平均来说。十二场卓有,当然年底的话比较多一点,因为还有一些奖项之类的东西。我演讲的时候要看举办的是什么团体,首先是没有商业味道的,学术上的交流。你有没有给我准备红包,因为我主要是学习的交流,所以我是坚持不收红包,也不能够收红包。

  主持人:非常感动,先生在全球排名是一百强。人家送给他红包,他总是拒绝。给我的感觉越是大牌的设计师,越是有境界的设计师他给人家发出的信息非常的温馨感动。

  梁志天:你知道吗,我在清华大学,在交通大学都讲过课,讲完以后他就给我这么多的人民币,他说这是费用。大概这么多,我也不知道多少。

  主持人:一万是有的。

  梁志天:真的不需要。但是他说你不要不行,因为这是行政上的东西。

  主持人:对你劳动的尊重。

  梁志天:这我也理解,这可能是文化上的区别,那我怎么做呢?我说哪个是班长,然后班长举手,这个给你,你就请班里面的同学去吃饭。是这样处理的,我每期都是这样。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你看看这些照片。

  梁志天:是不是问我谁是最帅。

  主持人:我想问的是你的人气最旺吗?哪些是最有人气的?

  梁志天:每个人都有人气,但是我不是每个人都认识。我认识大概六七个,有一两个可能不太认识。我今天肯定要跟他们交流一下,每个都是这么有人气。

  主持人:我们策划的时候在网站上,因为这次论坛被一百多家媒体转载了,为了这个论坛设计了一个活动,大家猜猜看,他的奖品是和你共进晚餐可以吗。

  梁志天:今天我的时间都在这里。

  主持人:很高兴梁志天先生今天接受老师的采访。下面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沈立东先生向梁志天先生授牌。谢谢梁先生。非常感谢。通过你的对话让我感受很深。谢谢!

  下面是我们沈立东先生上台。因为沈立东先生是我们国家两个协会的领导。一个是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的副理事长,一个是装修委员会的副主任,官都很大,是我们设计师的官。大家欢迎!

  因为沈立东先生他长期担任我们中国室内大赛的评会主席,对整个设计都有发言权。而且在长沙的年会上他也向我们一千多名的设计师做了通报,这个大奖赛是怎么来的,这个一等奖是怎么来的,做了很多说明。

  第一个问题,听说你是全国室内设计大赛的历届评委会的主席。你是否能够给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全国设计大赛的评奖原则和宗旨?

 

  沈立东:谢谢满老师给我创造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其实刚才说的中国室内设计大赛很多,我在这里简单把主要的机构跟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大赛主要的宗旨是什么。实际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有可能和国外,特别和香港不一样,我们分为学会和协会,学会主要是以学术论坛为主,所以比较关注的是每年的大赛。协会主要是行业管理,不过也是每年举行了一些设计的大赛。去年我是担任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设计大赛的评委主任,所以我把去年的一些情况跟大家沟通一下。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设计师也能了解一下中国室内设计大赛是如何进行的。我可以说我们每年大概是以50%的速度在递增,收到的作品。去年我记得很清楚,我去评的时候吓一跳,总共有3500个作品,5000多块展板。这些作品我们分的时候也比较难,所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把我们室内设计分为了大概是五类吧,前提是分成两个,一个是工程类和方案类,工程是竣工的,所以一定要是真实的。方案类是创意。然后这两个里面主要分五个类型,不一定很正确,实际我们每年都在改进,我们也吸收了香港的台湾的,欧美的做法。去年分成这五类,第一类叫宾馆、旅馆类,主要是宾馆建设为主的。为什么把这类放出来呢?大家知道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的世博会,这两年宾馆发展迅猛。实际我们在宾馆里面作品大概有一千五百多个。第二个是办公的。第三类是商业类,商业类主要是把店面、会所等等。第四类,好象是文教类医院类。大家都知道大学的建设很快,学校的建设,然后这两年我们的医院建设,医疗设施也建设的很快。最后是住宅别墅等。每年我们希望通过大赛推出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我可以这样说,今天上午我们讲的朱永春也是通过大赛评的时候认同的,那是南通的,做的相当不错。

  主持人:所以大家每年要参加大赛。

  沈立东:同时我们通过评比以后设计作品让各位在座的设计师做交流。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很多的年轻设计师都想通过全国的大赛出人头地。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获奖有什么秘密?获奖有什么途径?怎么样才能够拿到奖?

  沈立东:你这个问题难倒我了。第一个我是这样感觉,设计师要出人头地去参加设计大赛不是唯一的出路,我觉得还要把扎实地基本功提高一下。因为大赛里面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的。不过我可以谈谈敢想,我们每年大赛有七个评委,五个是国内的,国内要来自不同地区的,中部、北部、南部都有的。去年我们一个是意大利的设计师,一个是德国的设计师。七位的评委如果在短短的两天到三天里面要把5000块展板看一遍的话悟出一些东西出来,吸引眼球的东西可以稍微做一点,比如平面的排版,色彩的选购,记得今年在北京的中国设计院很大的会场,比这个会场大一倍,然后一笔笔展板放出来,然后专家手里是粘贴纸,手里有黄颜色的,那么就贴出来,然后那个老师是红颜色,然后兜圈子只有贴。所以第一感觉特别重要,这时候希望我们的作品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包括最后平面布置的时候非常重要。我们第一感觉有可能从你拍摄的角度照片,然后是不是体现你的设计新的理念。包括文字,有时候我们看到文字很小,三千个作品里面不可能把所有的言语都看一遍,就看你的主要思想,就看你的原创是什么。这只是一点参考,但主要还是你的创意。

  主持人:第四个问题,你作为专家型学者著名设计师和学会的领导,你觉得中国的大赛是否要与时俱进?还是保留传统的方式?

  沈立东:我觉得我们社会都与时俱进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有一但可以谈,实际上我们这几年也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跟大家沟通一下。由于我们一些设计师也很注重大赛的获奖,所以他实际是对他所提交的作品,特别刚才我说的这些图文资料很重视,结果出现一个现象,去年有人举报过来了,他们说他这个作品是开了一辆卡车,带了所有照相设备,摄影设备到了这以后才拍的,然后那个效果很好,最后得奖了,后来有人举报说不是真实的。然后我希望到大奖赛的时候希望这些评委看一看这些真实性。另外一个我也有这个想法,以后评奖的时候真的要与时俱进,我们请专家的时候面要更广一些。因为我们是这样的,每年都是第一个由评委委员会进行审核,他是不是符合条件,能不能入围。第三个由国内的知名设计师选出入围的。所以我说的3500个作品已经选过了,然后接下来请七个评委进行最后的终审。但这里有个问题,在初审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会把好的作品抛弃掉了,然后在最后评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选出了最优秀的作品。所以现在我们已经采纳了一些在网络上的投票,我们希望全国的著名专家我们都用一个方法,然后无记名地提一些意见。然后另外有一个想法,如果真的入围前一百名的时候在网上公布,希望公众参与,提出更好的意见。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你对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评优秀设计师,十大设计师,你是怎么看的?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怎样的设计大赛是科学的,有多少含金量?

  沈立东: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这个行业里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所以我在行业协会担任一些社会职务,感觉这个问题实际很难协调。可以这样说,现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地在进行时节十大百名设计师的大赛,铺天盖地地进行我们的论坛,也铺天盖地地进行各个奖项的大赛。我想这也有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在这个阶段的产物,因为我们中国是在发展中国家,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在发展。我想先生在这里讲,他在中国这么多年,实际上是中国发展这么长时间以后沉淀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的室内设计就是在这十多年时间迅速发展的,这个发展是空前的,造就了一大批的设计师,也拿出了一大批的作品。所以我想各方面的因素也进来了,追求盈利的,或者追求虚假的东西也很多,所以这种大赛也很多。但我这里不评论谁好谁坏。我想最后的肯定也是最好的。我自己一直感觉,我读MBA也是这样的,我一直想到这个问题,你说国外的大学,或者是学府哪个是最好,他不会是研究学府经济效益怎么样,而是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怎么样。我可以举一个例子,2001年开始浦东有一个叫工商管理学院,当时培养我们MBA学院的,当时成立的时候没有名气的,所以人家也不在乎,只知道他是和欧洲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搞的教育媒体,甚至他拿到的证书是不认可的。但大家知道今天可以说中国管理学院通过他培养出来的很多优秀人才在各个企业里面担当了重要角色以后,他的排名已经进入了前五十名。如果专委会评委会一直能坚持下去,而且评出来的作品能够认可,我想他肯定是最优秀的。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你能否对整个中国的室内设计做一个评估?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我们离梁志天这样的著名设计师的水平还有多远?需要多长时间达到这个水平?

  沈立东: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离我们先生多远还是问他最好,因为他跑的太快我们越来越远,如果他稍微等一等我们就有点进步。开玩笑。关于第一个,对中国室内设计师我评价不一定准确,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工程,或者设计项目叫发展迅猛,然后是有待提高。这个我刚才也解释了,我自己感觉真的太快了。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对不对,我们现在把后人的很多事情都做完了,这个我觉得很危险,真的很危险。我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我一直感觉,现在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的面貌现在越来越少了。我到南方晚上到宾馆里面,早上眼睛睁开了,好象还在上海。

  主持人:就是很多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对不对?

  沈立东:对,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师要在这方面做工作。我们这次评的时候也发现这个问题,好像雷同的很多。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北京的奥运会里面一个鸟巢,鸟巢这个作品大家都知道个性很强,但是我们评大奖的时候出现很多类似鸟巢的室内作品。第二个,不一定正确,大家探讨。第二个是对设计师量大面广有待规范。

  主持人:比如说有些奖项,几等奖不说了,看起来非常熟悉,曾经还争论过。实际上我已经找到原件了,他不是抄袭的,但是他比如灯的漏斗型和这个拼在一块,这是意大利设计师做的。

  沈立东:现在有可能是市场的导向,所有的学校都培养我们的环境艺术性。所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设计师很多,我们每年的年会,这个年会原来只有500多个人,现在2000个人在长沙聚会。所以他们建议我们在上海举办。但是我很害怕。

  主持人:为什么害怕。

  沈立东:那就要有一万个人来了。我们现在还在一个地方,开年会,然后参观我们周边好的建筑。你想想如果5000个人怎么安排车辆,怎么安排宾馆的问题都有问题。

  主持人:我主持这次全国的论坛也差不多扒下了。

  沈立东:我们现在设计师分好几类,一类很正统的,通过专门学习的。还有偏门的,从画家雕塑家过来的,他追求的是表面的装饰。我也很难去评论这两个人到底谁把室内设计做好。但是我要说一点,室内设计不同于装饰设计,室内时间要讲究空间的概念,装饰有可能是平面的概念。所以我希望我们将来这么量大面广的设计师要注重设计的内涵。象我们的室内设计真正不同于我们的广告设计,不同于我们的装饰设计。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有表格,很多人都把人气猜猜看压在你身上,说你长的像商业巨子。你觉得这里谁的人气最好?能不能跟大家随便说说。

  沈立东:这个是唯一的,人气最好的肯定是我们满登老师了。

  主持人:你能不能回答一个问题,装饰跟设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因为现在设计界由个争论,很多媒体都说,要重装饰轻装修,你是什么观点?

  沈立东:实际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观念,另外两个字,设计是个大概念,装饰我觉得有可能稍微小概念。但反过来,我想我们在国内的作品,因为今天我们是香港、台湾中国的设计师聚会。我还是正在呼吁,我们一定要多重视设计。实际我们这次评审的时候我一直向这方面引导,包括我们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我可以这样说,对设计现在很重视,我插一句,团中央下属的光华基金会在全国已经连续三界评了中国设计业的十大青年。这一界我也去了,下个星期的21号,实际今天我们上午来的田秘书长他也是做了评委。21号我们要进行竞争演说,然后评出来。他这个设计也是很多的,他这个设计可能是在服装业,在室内设计,在建筑设计,包括我们的媒体设计,他是这个设计里面评出十大青年设计。但更多强调的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我们的设计师在赚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你给社会留下了什么,你给你的后代留下了什么。谢谢!

  主持人:谢谢。现在由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师网向我们沈立东授牌。很多设计师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他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没搞懂,所以说花了时间,也花了钱,花了精力然后没评上。这里面还是有讲究的。第一位请我们高迪设计的史南桥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因为我们史南桥先生在台湾的设计师里面是一个资历比较高,进入大陆比较早的设计师。我看了一些报道,因为我在做采访之前我回做一些调研,我看了一些数据,到至今为止,我们史南桥先生亲历亲为做的案例已经超过两千件。你用嘴巴数一数两千个数字就很累,但是他已经做了两千个作品。我下面正式向史先生问一些问题,希望我们以后有一个好的合作。

  第一个问题,你对媒体经常誉为是空间魔术师,那么你对魔术师这个称号是怎么看的?

  史南桥:这个灯光效果很好,感觉上好象是被拷问的文化。

  主持人:非常幽默,幽默希望大家鼓鼓掌。

  史南桥: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开始被称作所谓的空间魔术师,因为这不是我自己取的。当然有人觉得我对空间处理的很好,给我这个称号。这是我希望大家关注的方向。但魔术师好象觉得是江湖卖艺的感觉,可能会掩盖掉我们做设计的方向。我们确确实实做设计的时候观点会从空间的角度当做我设计的主要的方向把握,把它进行处理。其实我们经常象外壳手术刀精细的手法来解决。因为在台湾我们做这个训练,我们面对的这样的案件,因为台北的房价非常高,所以为了在市场上必须满足要求把面积缩的很小。这时候我们希望用我们专业上的技术技巧,或者是我们的能力帮空间满足到使用人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这样的空间让他觉得相对的舒适,甚至还希望这个设计稍微地达到艺术的感觉。这是我们经常在追求的。我们在上海外滩边上,我们在小空间里面把床升上去,吊床的概念,这样就很好。反过来在床上直接看到外滩的景象还不错。你说对空间魔术师怎么看,我觉得大家应该更注重空间,我倒不希望是变成魔术师。

  主持人:我的理解,史南桥先生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我听说好象你在三四个平米的空间里面可以做出功能非常齐全,在整个空间的走向上玩的非常熟的。下一个问题,你既然亲历亲为做过那么多案例,你怎么保证既不重复自己,又不重复别人?

  史南桥:所谓原创性的设计当然是我们最想追求的,但是在社会资讯这么发达,有那么多设计师同时在做设计,想要不重复自己也许避得开,但是想要不重复别人很难。所以我尽量做空间,因为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你做空间的时候及时避开了跟人家所谓雷同的部分。反过来讲,你真的把空间确实处理好了,其实我认为风格上的东西是给它穿什么衣服的问题。我的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样板房,而样板房有面对市场的要求,有它面对所有课程的定位,有它整个案子需求的定位。同样的情况,像类似样板房在不同的市场的定位,不同市场需求的时候在基本的空间上是最重要的,那个处理好接下来面对的是给它穿什么样衣服的问题。每个设计师都有主观和客观的面,但是我认为所谓重复不重复,或者雷同不雷同其实是看你把我什么样的定位来做这个事情。谢谢。

  主持人:透过我们观众的鼓掌,先生在回答做过两千多个案例的时候他仍然有非常有创意。下一个问题,因为我看过很多设计师,包括我们在座的设计师作品比你小的多,二十多岁,但是做的作品很老气。但是你已经奔向奔6的方向了,那么你这个年轻的状态是怎么保持的?

  史南桥:不知道我太太走了没有,中午吃饭的时候人家还说,我说我太太坐我旁边最怕是人家问到我年龄。其实我从来不怕人家问我的年龄,但我太太很怕。当然我先强调我们是老夫少妻。我其实已经三十几年在设计领域里了,你不能说我每天都有这样的激情去处理我的设计,或者我每天灵感来了会有特别的感觉,一定都会发生。但是针对所谓设计的激情,其实作为相对是理性的,或者相对是专业的设计师其实我们并不是靠激情,或者靠灵感来做事情。我在公司里对我们公司里的同事说,其实你作为专业的设计师,作为专业的设计师你应该有一个系统思考的模式,你针对不同的案例,就像我刚才讲我们面对不同的样板房,刚才并不是因为我激情来了就做颜色特别艳的,可能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我想任何一个做专业的设计师其实有你自己一套思维的模式和自己设计系统思考的方法。所以你在面对到某一个设计的时候,我常常讲,我们做室内设计跟一般的雕塑家或者画家是不一样的,他们做的是感性的设计,他们可以很主观地完成他的作品。但是像我们做室内设计,或者是做建筑设计做出来要给人用的。所以很多方面的考虑来完成最后这样一个作品的结果。我想不是靠所谓的激情完成的。

  当然刚才问我怎么样保持年轻的心态,年轻的心态很有用的。今天来老师没来,七十多岁,无论从心态到整个身体的感觉,然后来老师没有来,下次有机会问问他。

  主持人:因为他是专家组的组长,开会去了,不能来了。下一个问题,我也看过一些你的资料,你好象是台湾东海大学毕业的。我还听说你弟弟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我想问一下,论名气你比你弟弟的名气大,但是论学校你弟弟的名气大。那么我想问,你怎么看待名气的?

  史南桥:我父亲学校名气更大,他曾经开过台湾最大的广告公司。他有一个兴趣,他是收集小汽车,我们家没有一辆汽车,但是我们有几百辆模型小汽车。我父亲的兴趣小汽车摆在那没意思,自己还要做模型来配他的小汽车。我们从小看到这么一些东西。我读了建筑系以后,我很忙的时候把我弟弟拉到台中来当助手,帮我一起做模型,帮我改一些图。等到他考大学的时候,他添了六个志愿是台湾六个建筑系的,如愿以偿得进了。我父亲倒闭后是台湾欠债最多的一个,等我弟弟念大学的时候其实我家负债累累了。所以我弟弟从他念大学的时候就贷款,台湾有一个助学贷款。他在美国先开始工作,他念哈佛也是生了两个小孩,他要一方面照顾家庭跟两个小孩再念哈佛,所以他一路蛮辛苦的。相对来说也是先例,因为他那界只需要念四年,哈佛大学是一年,所以他总共拿了哈佛大学的建筑硕士,所以跟他非常努力有很大的关系。我弟弟其实并不会对我造成压力,假如有十个弟弟我感觉会更好一些。

  另外所谓的名牌建筑师跟名牌大学我不认为有绝对的关系,但我认为有相对的关系。第一个就是,他没办法努力的话很难进入名牌大学。假如他不是很努力的话也很难在名牌大学毕业。能够进名牌大学然后然后在名牌大学毕业,名牌大学是间接的关系,直接的关系是个人的努力。谢谢。

  主持人:回答的非常好。下一个问题,比如说你弟弟上了名牌大学,那么你不是名牌大学。你觉得在做空间的时候,是不是哈佛毕业的角度,比如他的构图什么东西是不是要高明一点。你是怎么看的?

  史南桥:尤其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室内设计,我认为受很多方面的制约了。任何一个设计都有一个面对任何设计的时候有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尤其客观的条件限制你的思路,必须带你向某一个方面走。原来有一个所谓基本动作的训练。其实你真的面对某一个个案的时候,以前的无论是基本动作了,你的认知了,面对个案你的看法,我觉得这些是综合起来最后反映出来的。我想所有学校给你的训练只是中间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环节。我从台湾长久以往都是做的跟房地产有关的样板房,所以我经常很去照顾到所谓市场,所谓定位,所谓在基本的这些空间上原来该有的一个什么样的条件,那么我们怎么样在房地产原来有的条件下再加一些条件。其实我觉得我们照顾到的会更全面,更完整地去把这个东西完成。就像平常人家看样板房常常看表面呈现的效果,我们照顾到的其实是更周全的面对所有消费者注意到的条件我们都是照顾到的。

  主持人:你一天24个小时是怎么分配的?你是几点钟起床?几点钟休息?而且你的休闲方式是什么?

  史南桥:我比先生早一个小时起床吧。不过我的情况跟先生有一点类似,我从学校开始,因为我在学校是篮球校队,而且我还是篮球校队的队长,相对有责任。白天真的到晚上要思考设计画图的时候大概都很累了,所以我都先睡觉。我觉得这个东西压力对我大可能四点钟起来,五点钟起来,早上脑子比较清醒的时候做设计,或者是思考问题。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我刚刚讲七点钟起床是我不需要工作压力的时候七点、八点钟起床。象我前天四点钟开始,我处理比较大的会所,七点的时候大概平常起床的时间,我接下来会花两个小时时间在健身会所里面,可能前四十分钟把台湾的报纸从头翻到尾。台湾没有象香港的报纸那么厚了,台湾报纸相对薄,大概四十分钟把报纸看完。接下来做一些训练,接下来干蒸房然后游泳出来。我确实前面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照顾我的身体。一方面我认为一个好的身体可以帮助你在面对比较低沉的情绪,或者面对比较困难的状况。我认为一个好的身体的状况可以让你的心态保持更好的状况,这之间是有关系的。我觉得另外一个优点是我的效率很好,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设计做出来,把设计定位出来,然后公司所有出来的成果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他们需要调整的方向。早上的健身蛮累的,中午找另外的时间休息。但我在傍晚的时间回到公司把剩下的事情处理完。这基本上是我一天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我们在座的设计师都听到了,我们这些大师他的工作,他的时间是安排的非常合理的。还有一个问题,您做设计差不多三十年了,你能不能对我们年轻的设计师说一说,一个设计师要尽快地成长,一个设计师要尽快地成熟有没有规律性?那么如果达到你这种境界,达到你这种水平要多长时间?根据你对我们时代的要求,你是怎么看的?

  史南桥:我认为我不能算什么境界,我从十几年之前有人碰到我面称大师,当时我马上嘴巴上说不敢当,现在有人说大师,但是我嘴巴上不说心里上说不敢当。像莱特等这些我认为是大师,到今天我认为比他们差的很远。到我今天这个境界是很大的问题,希望尽快成为一个所谓的设计师学我刚好就慢了,因为现在三十几年到大师差距很大。但是反过来说,我觉得做一个设计师不是要求尽快得到什么东西。我在这个行业的前十年我基本上没有怎么进步的,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成长的阶段基本上没有好的东西可以看,我们的资讯又很少。我进的公司老板是木工出身,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人家从零开始,我是从负的开始。可能当时也许一万块钱的业务也接,两万块钱的业务也接,这样打滚了十年。但是十年中我得到了一个经验,我很尊重,业主很少来找我,因为他全部的梦想在这里面。处理小的空间的原因我觉得我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而且我想把业主提很好的钱来希望把东西做好。我前十年可能看到有名的案子,但是我没赚到钱,但我赚到了经验。回过头来,我觉得现在的上海,现在的中国都有很好的机会,因为你可以看的都是太多了。在这里大量地发展,大量地建造,而且还有很多的设计师在这里大量的作品出现,你可以看到很多。但我觉得快在很多行业里可能是好事,但我认为像刚刚先生讲的,在设计,尤其在建筑行业的快我觉得可能反过来是灾难。建多的房子盖好了就拆不掉,可能要摆一百年,甚至更多,那么你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面做的东西,结果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一百年,所以我们在追赶的同时你知道的一个问题是,永远追赶不到了。因为你在那么快的时间内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可能是好的。而且最多模仿到人家七、八成的程度,人家真的在进步的时候你盖的永远也拆不掉。所以这个快到最后可能是灾难,我倒觉得这其实是蛮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设计师希望能有快的方法达到所谓的设计的层次,我认为那是反面的想法。

  主持人:所以说做设计不能急于求成,有时候欲速则不达。一个设计师的成长,刚才包括我们的先生,包括史先生都谈到了,其实它有规律性。有时候它是十年成才的,你让它两年成才,这个才是劣质的。所以不尊重规律是害人害己的。

  最后一个问题,你平时看一些什么杂志?看一些什么书?你建议我们年轻的设计师看一些什么东西?

 史南桥:当然我们专业的书也要看的。你做事要成功的话基本上你的人格,或者你的态度,你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特质在里面。而且这个特质做好军人是有关系的。尤其我在公司里讲,对于台湾这边的比较,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我认为未必台湾比较高,台湾相对在资本主义社会理,假如有一个东西更高的价钱我可能到另外一个公司去。但我认为专业的忠诚度很重要。我认为台湾坐在桌子上面对他做的设计的时候他会把这东西做的更好。回过头来对我们公司的员工讲,你在我这里做多久都没关系,但是你面对这个东西的时候把全部精神拿出来,这就已经对得起我了。我手提包里放的另外一本书是《好创意跟好管理》。假如想赚大钱,假如不想倒闭的话你必须要好的管理,可能到我这个阶段更需要看管理的书。大概是这样。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师授牌。先生给我们谈了一个观点,做设计师第一要真正孤立。第二要非常勤奋。第三,做设计师还要动脑子。我们现在请台湾当代设计的总编辑黄小石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因为当代设计我们也是前几年接触的,今天非常容幸把黄小石先生请到现场。我有看一些资料,黄小石先生他不仅是一个总编辑,同时他还出了很多书,也是著名的作家。同时还有一个小秘密我最后说。请接受第一个问题。

  听说你是作家,又是杂志总编辑。你觉得总编辑和作家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黄小石:当作家是我最初的爱恋,它是我最初的情人。但是当编辑是我糊口的工具。最近称我是作家的已经比较少了,早期我因为在报社主持过扈龛,写了一些文章,也出了文艺性的书,所以早期很多人称我为作家。但是我对这样的称呼基本上我是有一点亏不敢当。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我把作家跟艺术家,跟诗人都放在一个位置上。我甚至认为他们的地位应该高过于现在,报章传媒吹捧的富豪、企业家、影歌明星,我把他们看的更高。当编辑我是这样的,我编过好几本杂志,有书评杂志,文化评论的杂志,也有创作的杂志,文学创作的杂志。我把它当成我的理想的一部分,我试着去做。办杂志在台湾有一句话,你跟谁有仇就劝他办杂志,我这个杂志先后都倒了。我已经为我的人生打过几场美好的战了,所以这些常常留在我的记忆当中。有几个和我共事的朋友,常常会说我们共同打了一些场。我一直到1992年的时候我跟几个朋友凑了一些钱,我说办当代设计吧,当时取当代设计的时候很多人引起争论了,他说台湾杂志都是摩登家庭什么什么的,你这个设计太宽泛了,你肯定死的。但是还好,前几个月好象刚过十五周年,就是还没倒。当时我去当代设计,我觉得设计是整体性的。

  主持人: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因为你从事杂志,研究设计也那么多年了。你觉得港台设计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港台设计和我们目前大陆的设计有些什么区别?它的文化在哪里?

  黄小石:我对台湾的部分是比较了解。香港的部分我不敢讲太多。但是基本上我是觉得,因为港台有很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人口组成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在设计方面的表现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我感觉像香港社会,他在商业空间的表现上通常很不错的,因为他们那边相对的服装设计也很发达,另外像商场、百货,甚至是写字楼这个表现都还不错。有一部分在酒店的设计上也有一些不错的表现。那么在台湾一般来讲,我想在居家设计这块是很强的,这也是目前大陆小区的样板房大部分还是找台湾的设计师设计。因为香港跟台湾一样起步比较早,但是台湾在这一部分中产阶级算是很多,大家总是想把只有的家弄的好一点,所以在这方面用心的很多。甚至很多台湾设计师对家居的探讨我在大陆是听不到的,比如台湾在做家居设计的时候除了把生活的职能表现出来,你怎么样在空间里趣味的东西表现出来,甚至你怎么样把业主情感的记忆怎么样在空间里表现出来,象这类的探讨在我们内地就比较少听到。所以我想台湾在家居设计,还有一些象汽车旅馆,样板房这方面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

  主持人:你在台湾做室内设计杂志这些年,能不能谈一谈你这个杂志优势在哪里?和大陆的杂志区别在哪里?

  黄小石:我也不敢讲当代设计有什么优势。台湾跟我同类型的杂志我也很少去翻阅。原因在哪里。因为我办杂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自己想要去追求的方向。我认为生活空间是很难去移植的。国外有很多好的杂志,我们都可以拿来做参考,但是想想看,拿美国来讲90%的房子都是木造的,他们象我们所谓别墅的造型都是木造的,每一个客厅都有壁炉,这个东西只能参考,你怎么样把它移植到中国来。所以我觉得像生活方式这种东西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所以我当时说我要办的杂志能够反映我们华人设计成果的东西。

  主持人:你在大陆这么多年了,大陆也有室内杂志。因为我们开室内设计杂志,我们室内杂志你希望哪一本杂志?

  黄小石:我其实看的也不多,北京有几本,像ID的中文版,然后孙先生办的国际什么什么,好象也是家居吧,这个是在意大利主搞的。但这类的东西我都觉得价值性不高。为什么?因为英文版的杂志很多。我比较推崇的是南京有一本叫《室内》。我觉得他还有一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或者是学校的老师,大家做一点探讨的动作。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我比较重视的。因为文化的东西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生活方式也是一样。我比较遗憾的,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在追求的过程中常常忽略我们自己拥有的非常独特的悠久的一种文化背景,这一部分他常常被忽略,这是非常可惜的部分。

  主持人:最后问一个问题。我听说您除了编杂志写书,你还自己做作品。听说你的作品从来没公开过。我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看你的作品?从一个总编辑来说他的作品是什么概念?

  黄小石:我其实从来没有跟对外说我的作品,当然我1992年决定要办当代设计的时候我为了避嫌,不要扮演一个说你是一个专业媒体人,你又是一个设计师。对我非常喜欢的设计界来说是不太妥当的做法。在1992年之前其实我再台湾的南部设计过一些餐厅,办了杂志以后我就把这些工作都结束掉了。15年来偶尔有非常好的朋友请我帮他们做设计,比如在韩国的首尔、纽约都有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发表。等我退休了再把我这几个作品整理出来请大家指教。

  主持人:希望将来我们能看到黄小石先生的作品。谢谢黄小石先生。下面为黄小石先生授牌。很多人做设计的时候为什么雷同,通过我们很多感觉,每一个人他有每一种状态。

  时间关系,下面进入最精采的环节,就是点评设计的环节。有一个抽奖的规则。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平时我们大家都是看著名设计师,看这些大师的点评,大师怎么样怎么样,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在一线的设计师呢。我们论坛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关注一线的设计师。我在网络上也有一个通知,你不带案例的弃权,抽到了也是弃权。下面我们请梁志天先生抽名片。如果说有案例的,马上由梁志天来点评。如果说有名片,没有带U盘的就自动放弃。

  梁志天:在线飞辉的蒋明。


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共4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