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困境与破局,2015年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日期:2015-12-31 22:36:00  来源:中装新网        点击次数:0    

【导读】2015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设计行业既要承受业务市场容量减少的压力,也要承受互联网+的猛烈冲击。设计行业的2015年,不是浴火重生的蜕变,便是故步自画的退变。

自2014年底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开始,2015年注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设计行业既要承受业务市场容量减少的压力,也要承受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要在奖项泡沫的包围下,正向宣传和提升自己的公众知名度和影响力。

设计行业的2015年,不是浴火重生的蜕变,便是故步自画的退变。

一、全球经济呈现下行态势,设计行业遭遇“降薪裁员潮”

2015年,国际上,全球经济依然并不平静,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国家统计局公布多项数据显示,楼市指标下行态势未变,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购置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出现同比增幅下滑,而这令其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陷入绝境。

新年伊始,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创立经营的的设计公司便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申请宣告破产,而国内上海、南京、北京多地设计院也收到影响,一篇设计院长的自白《明天设计院就要裁人了,我怎能入睡?》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名院长忧心地道出在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设计院将会裁掉一些人员来维持生存,言语中颇为无奈和伤感。

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倒闭、转行,依附于开发商而生存的设计公司也正在一茬一茬地倒掉。不少设计公司都面临类似的处境——一些小型设计工作室由于没有项目不得不停业,大中型的建筑设计公司纷纷采取裁员降薪的方式压缩人力成本。

行业惨淡下,降薪裁员都是企业解困之举。在寒流突袭的当下,业内单位虽面临难熬的寒冬,但从积极的角度看,优胜劣汰,优质企业沉淀,有利于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行业企业应该接受并适应现状,沉下心,研究专业、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备接受市场的考验。

二、“互联网+”席卷各行各业,设计行业积极探索触网模式

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再次将“互联网+”推向新高潮。在互联网+时代,设计由趋同向个性转变,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由一线城市带头的产业创新,正逐渐席卷整个设计行业。在《意见》正式下发之后,设计行业的创意之路,有了更具体的政策保障,以创意为核心的设计行业,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爱空间、土巴兔、优优宝等“699”、“698”套餐相继袭来,以低价占领了互联网家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装饰公司也纷纷做出入股互联网的决策。但所有的相关事件加起来还不容一则“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市场”假新闻令人感到震撼。

互联网+设计,现有的结合模式,都不理想,互联网公司、相关行业和设计师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合适的契机和方式,将互联网和设计/设计师结合起来。9月19日,万科在深圳宣布了一件大事——做一个建筑师3P平台,但这一的举措,是否意味着万科优先抓住了互联网+设计师的市场,能够把握互联网利器,将设计师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三、室内设计行业人才缺口大,设计教育需重新定义

2014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16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690亿元,增长幅度为9.3%,比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高出约2个百分点,体现了建筑装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超前性。室内设计行业是目前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有巨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愈加要求细分化、专业化的市场,室内设计行业人才的供应出现较大的缺口。

但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在锐意创新的设计领域,教育却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逐渐暴露出设计教育的滞后和“老派”。反思当前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所以作为高校教育的补充,设计培训班更更具有具备专业化、市场化及前瞻性等特点,为各院校的同学整合行业资源,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为行业培养切实可用的人才。

四、行业抵制过度设计,倡导“再生+可持续性”

柴静的雾霾调查在设计圈也引爆了关于“过度设计”的话题。可能没有哪一个领域像设计领域这样,如此的“自我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由设计所带来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质丰裕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人们批判着由设计所引起的时尚消费文化以及奢侈消费行为,又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归咎于设计。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过度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要阶级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差异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过度设计”。因此,“过度设计”在现阶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的,但是却可以减少和尽量避免。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居住、休闲、工作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美观、舒适的之时,同样重视绿色环保。而设计行业要长久发展,也需要提倡“再生+可持续”设计,谴责、批判、抵制过度设计。

五、设计是生产力,品牌成为设计企业突围之道

近年来,知名设计师被上市类装饰公司并购或“借壳”上市时有发生,HBA被金螳螂收购、梁志天设计公司被江河创建收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借壳"棱光实业成功上市、弘高设计跻身资本市场……

鉴于设计公司属于典型“轻资产”公司,设计师的知名度对对设计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HBA、梁志天、高文安等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而上市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些设计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品牌化的设计企业,有成熟的运行管理模式,配套化的系列产业流程,稳定的销售渠道,固定和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户源。良性循环的品牌化设计企业,高效运转,对内不断吸引人才,发展壮大内部创新与生产实力,对外有优质的作品打基础,良好的声誉做支撑,加上优秀设计师的坐镇,声名远播,兼备软硬实力的突围能力,才会在一众的设计企业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市场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知名度与美誉度兼备的设计企业,一定会是建筑装饰领域的香饽饽。设计师与设计机构在保障设计产品质量的同时,对品牌化道路的探索与深入,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突围模式。

六、政府、协会规范管理,指引行业健康发展

就我国而言,室内设计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行业市场不够成熟,设计还没有规范化,设计队伍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而由于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爆发式的增长,更是形成了“大行业、小公司”的竞争格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业市场,完善相关法律规范。2015年,国务院、住建部及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期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建良性循环的行业市场。

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有:国务院正式发文《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取消取消和下放了90项行政审批项目,在取消的67项职业职业资格和认定事项中,包括建筑装饰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陈设艺术设计师等。住建部发布的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JGJ367-2015《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七、“自品牌”时代来临,设计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价值

2015年的微信只能用“更大、更强”来形容,用户规模超过6亿,成为覆盖面最广的社交媒体。走在时尚前沿的设计师们也将微信视为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加活动发微信、获奖发微信,旅游发微信,看到好的微信也必然会在朋友圈转一下、评论一下。

当然,其中很多关于甲方、大众对于室内设计认识的不理解以及行业内一些陋习等文章,而这些文章中也有不少10万+点击量的文章,如《请珍惜设计师》、《请尊重设计师》、《什么是设计师的成本》等,总能引发设计师的共鸣。

“自媒体”时代,让设计师更快捷、更方便地传递洞察到设计相关的新闻,传递出各自的工作状态和相关理念,并发表自己对于行业相关现象的感受与评价。他们拒绝无休止的加班、拒绝免费设计,倡导尊重设计价值。希望在公众的心中也能正确认识设计师的成本和价值,希望中国设计界能够真正体现其源源不断的不朽价值!

八、设计圈被奖项泡沫包围,设计师更注重正向提升知名度

中国设计特别是室内设计的发展催生了不少优秀奖项,设计类各种评选也应时而生,但同时各类大大小小的设计类评奖也在设计圈涌现,种类各异并且标准不一。一瞬间,设计奖项泛滥成灾,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开始被各类奖项包围,领奖成为设计师的重要“走场”工作。设计奖项的含金量下降,设计作品价值标准遭遇“碾压”。

但行业存在着一批正能量群体,他们拒绝参加一些仅为“走场”而设置的奖项,更加重视正向宣传和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中国设计有态度评选, “上善若水”2015中国设计创想论坛圆桌十议,中国设计界首个私募基金会“创基金”,家装改造类节目《梦想改造家》等。

诚然,中国设计圈正沉浸在奖项泡沫中,但行业中仍有一批设计师,更趋向于选择一些权威、专业、规范的奖项,和有利于自身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从行业内的专业认可逐步走向公众,成为社会大众尊敬认可的明星,在行业及社会大众范畴传播设计主张和观点,为中国设计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可能。

九、有能力、有情怀,团队型设计力量崛起

任何行业也需要形象包装及品牌推广,作为设计行业也是如此,之前有梁志天、高文安、邱德光等设计师的设计包装和宣传推广,提升了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行业的公众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设计师的个人宣传和推广从未间断过,形式也推陈出新,不拘一格。

但与往年“个人英雄主义”不同的是,2015年,室内设计行业出现了一种“集体式发声”的现象——他们,或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或因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或以本土设计之名。

他们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学习,参与设计交流活动,提升本团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水平,彰显所属团队的设计水平,合力创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求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以求通过这一高端群体的动向,对广东乃至全国设计产业的走向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如:湛江设计力量、株洲设计力量等。

十、“走出去,引进来”,中国设计正在走向世界

受需求的影响,近年来室内设计师的数量与日俱增,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与建设部原勘察设计司的调研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的室内设计师有20多万人,据赢道顾问家居营销中心分析2013年全国室内设计师不少于40万。而如此之多的室内设计师当中,能够被业界认可的就寥寥无几,更别说走向国际舞台。

很多著名设计师,如高文安、梁志天、梁景华、洪忠轩等,都曾公开表示做设计要开眼界,要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设计师在参展、观展或在国外学习交流之后,继续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秉承普世的价值观导向,敏锐的时尚潮流嗅觉,愈加深刻的设计水平和认知,更加大胆创新的设计及选材理念,以及跨界大设计观。

2015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加入“走出去”的行业,米兰设计周上中国设计师们竞相展露中国设计新力量,HHD香港假日东方国际设计机构洪忠轩签约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中国设计正已正确的姿态走向世界。这让中国设计打开国际市场成为可能,也让中国设计师逐渐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我的设计修养。

(责任编辑:水晶)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