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直播:08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设计改变生活

日期:2008-12-12 13:00:50  来源:china-designer        点击次数:13457    

教授:我们刚才听了保罗·安德鲁给我们做得非常全面的有关他设计一个演讲,应该涵盖了他在中国所有的设计案例介绍,同时也讲了他在每一个设计当中所要体现他的理念,毫无疑问,我们大家都看到,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最大的特长还在于一些常见的作品,因此他把握大空间、大尺度的手法非常到位在行,他在他的演讲当中,当我们今天发展到这样一个时代以后,建筑内部空间尺度大到人不能在第一时间感知这个层面,所以人与建筑的关系,也就超越了我们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对它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为什么他们在国家大剧院复杂的工作中能够胜出,按道理来说,好像不是他们的长项,但是恰恰是他在最后时刻拿出让大家大吃一惊的方案,以至于这个方案在中国引发了一场长期的争论,一直到今天,我们对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看法,无论是老百姓的层面,还是专家的层面,我想还是两种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不管怎么说,这个东西在一个地方立起来,说明它是有道理的。

 

    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在我们学院和中央电视台最近拍的片子,为中国设计上面,已经代表了一种主流观点,因为实际上,今天的中国好像保罗.安德鲁刚才说的,它已经不是我们原来所要保留旧城,中国的古都风貌,已经在30年前基本被破坏掉了,我们所谓的与原始状态的融合,到保罗.安德鲁进行竞标的时候,已经不符存在了,我个人始终认为,中国的设计需要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位,而不是一律的在原来传统的概念上有发展,所以我觉得他今天的演讲非常有新的东西,从他机场的设计来讲,从我个人来讲,我更喜欢浦东的机场,因为它既达到了与人的交流,同时在景观各方面,也体现了他的理念,相对来讲,广州的国际机场我个人觉得在某些与人的结合上不如浦东机场。

 

 

尼瓦沙卡先生简介

 

    那么我们下面有请尼瓦沙卡来做演讲,那么我先对尼瓦沙卡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尼瓦沙卡是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的主席,1971年以印度的浦那是设计建筑学后来考入爱哈迈大巴德是修设计,通过印度室内设计学院代表印度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在南非、在台湾、在丹麦召开的国家设计大会。2003年于印度召开了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大会,作为共同的发起人,同时他又是那浦事建筑的设计团客座教授。那么如果我们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以建筑师的身份,那么应该说尼瓦沙卡是我们非常典型的室内设计师,下面我们有请尼瓦沙卡来为我们进行演讲。

 

 

尼瓦沙卡先生(右),现场进行演讲(左:杜昀)

 

尼瓦沙卡:感谢尊敬的室内装饰协会,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议。两年以前我来这里演讲过。作为一个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我参与设计,我也是这方面一个行业的组织者,见证了行业的多元性和变化,在整个的变化过程里面,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对于这种状态的解释,也是我领导的协会所致力解决的一些问题,前面大家看到了保罗.安德鲁非常精彩绝伦的作品,让我很震惊,我有些观点可能跟保罗.安德鲁有一致性。这个演讲的主题是很好的设计,很好的生活、设计改变生活,我们关心谁的设计?谁的生活?这个生活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生活,也包括人类周围的动物、植物的生活,我们认为它的关联性、关切性不仅仅针对人类而言。

 

    首先我讲人,关于人的设计,是一个多方位的设计,包括文化,地方、信仰、经济、所有的气候、社会环境,每个人群种类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这种不同的里面,印度所面对的问题,有多少人口,有多少语言,有多少人种,这个都要融合到我所关注的设计里面去,我认为中国的情况跟印度是一样的,我去年从乌鲁木齐走到西安,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群,文化差异性在文化里面更要值得关注。

 

    我认为生活首先第一个生存,我对生存有一个定义:尊重和能够互存,是生存的最基本的理解;每一个生存体的单位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是生存最基本的标志。

 

    这是我在印度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文化差异。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关注,都需要我们在设计上对文化尊重。当今社会,人们不光居住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发展程度上,我认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间段上,有古老的文化也有现代的文化,目前来说,都是共存的。

 

    生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像这样的生存,面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也是一种生存形式,他也有生存的价值和表达生存的空间。看到这种状态下,依然在他的脸上带有微笑,实际上他还是在生活、生存。他也在非常期望自己往下生存有一个更好的结局。我们看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一个人,他的灵魂也是在寻求生存的一个关键。

 

 

    下面讲的题目是很多人在谈,很少人懂的题目—生态,生态是什么?生态是尊重,而且和周边的环境相联络,这是我的定义。这是我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目前最流行的说法,这个之所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1988年的时候到现在为止,臭氧层减少了,由厚变薄,有很多冰川将在未来40年里消失掉。这样世界逐渐造成了人们对环境的企盼,在未来可以健康的生存,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也包括我自己,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创造了这样的东西,是不是为环境创造了一些好处?

  

    这是一个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是印度一个设计师做的。这是一个教堂。这个是在印度的沙漠上,我们做了一种尝试。我以前没有受过这种待遇,我感觉很高兴。出于对生态、对生存空间的关注,很多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把对生态的关注反映到设计里,就算里面有气候极端的沙漠,我们在印度有这种沙漠,这种沙漠可以达到摄氏度55度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要过日子,也有人要生存,作为设计师,要给他们创造生活的条件,屋顶上放泥盆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也同样用一些竹子进行建筑。做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非常谨慎的探讨这个问题。

 

    Ergonomics,翻译为人体工学,比较关心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是环境行为学的一部分,在这个方面的含义下,不仅仅是一个健康和安全,也包括物理上和情绪上的舒适度,这是设计上关心的。这个元素对人们接触的健康、包括心理的因素都非常的重要,包括形状、色彩、光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不仅仅给你带来一种人体物理上的舒适度,同时这种光线的色彩也可以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度,像一个甜美的家一样的感觉,虽然是很简单的,这也是一个著名的印度设计师设计的。

 

    下一个方面讲的是Wellness,翻译为优雅,设计的时候不仅关心到物质的东西,其要关心精神的东西,相关的跟精神有关,通过空间的设计,带有诗意化、文学、音乐感的东西,这个是优美、优雅。在理性的社会里面,理解内心实质精神的东西,更多倾向于带有宗教性内心的反省。设计改变生活的时候,不仅是周围的物质环境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包括文学、诗歌、音乐上以及各个方面精神上的享受生活,在这个里面,带有浓厚的文化信仰和相信,跟中国的风水东西非常的接近,这种东西是对于精神上需求的一种辐射。

 

    在印度文化中特征性的东西,绝大多数跟宗教有联系,在设计中使用的时候,完全像宗教的一样。像这个东西,逐渐在小时的文化性因素,当我们看到某种东西、某种特征以及某种象征性的东西或者符号性东西的时候,因为所处的文化圈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感知度也是不同的,你感受到不同的场景和东西,这个是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关注的。

 

    刚才谈到设计方面,有各个元素,有过去的元素、未来的元素和现在的元素,我们不仅仅应该知道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应该知道发展与技术。在过去传统上,这种互相交换和共享知识的行为,取决于信息交通的速度,比如你走过来一起交流,一起交流的时候,要有一定范围的人,才能坐在一起交流。在当代的社会里,大家所知道的网络以及种种的信息交流元素,使得信息交流很普遍。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每一个人居住在世界不同角落里的人,实际上还是生活在自己的角落环境里,尽管他的信息被迅速的共享。一方面,这个人还是要面对他特殊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的因素,所以看到很多东西是完全超出时代的,这个是给自己环境下做创意、做创造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性。

 

    另外一个元素,这个是我们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面临的,就是大量的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这些涌进大城市的人群在复杂的都市环境中,所体验到环境,在我们的设计上往往被忽视,他实际上来源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设计中所要关注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注意到发展的动感和发展的前瞻性。下面看到的这些图片是一些设计师应该去了解和试图解决的问题。过去一些传统的建筑方式,把一些传统的东西带到现代的社会里去。

 

    我这个人不善于数字,我是个建筑师,我们能不能给这么多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这些人在40年以后,亚洲人能不能提供这些人的生存空间。这是给每个设计师带来的很大的挑战。

 

整个论坛结束后尼瓦沙卡外宾与设计师合影留念

 

    第二,我认为,在未来的设计里面,未来的社会里面,这样理解传统现代技术和他们之间的合作,印度有一种游戏,就是用绳子绑着一块小石头不停的转,这个石头可以比喻为现代的技术,我手里转的动力是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和传统,这个球会掉下来,如果没有绳子,石头就会跑出去,我们关注这个绳子是如何联络传统和现代的东西产生的关联性。

 

    有老的设计师、新的设计师,未来的设计师,我们用的工具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一样的,这个工作就是我们为生活而设计,谢谢大家!

 

 


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共4页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关键字: 室内设计高峰论坛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